现在相信你已了解到,要想实现愉快顺畅的沟通,需要提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策划。但很多时候,并非所有的谈话在进行之前都会留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准备和安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即将谈论的话题偏偏是自己所不熟悉的,该怎么办呢?
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我会利用提问的方式继续展开话题。我认为,面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和掌控不了的话题,与其硬着头皮不懂装懂地瞎扯,倒不如摆出一种谦虚求知的态度,通过提问把话题抛给对方,让对方为你答疑解惑,进而完成有效沟通。
人的内心都有被别人认可和欣赏的渴望,那么还有什么能比别人跑来向你“请教”,更能满足人们的这种渴望呢?试想,若是对方愿意向你请教,希望能得到你的建议或意见,并最终按照你的意见去行动,那肯定说明对方确实是认可且敬佩你的能力的,这往往比直接的称赞更能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
接下来,问题来了:我们应该问什么?怎么问?问哪些问题?……也许有人会想,天哪,提些问题而已,怎么讲究那么多?
是的,提问并非简简单单地把话题抛给对方就万事大吉了,这也是一门学问。如果你问题提得好,激发了对方的兴致,对方会回答得十分舒爽,同时也能体现出你的学识和情商等;而问题若是提得太蠢,那么抱歉了,恐怕根本就没人愿意理你,你还会给人留下不少负面印象。
有一年,我受邀在某论坛活动中发表演讲,之后接受了主办方的单独采访。那是一位青涩的年轻小伙子,据说刚刚毕业于北京某名牌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年轻人朝气蓬勃,这让我对这次采访充满期待。
但不知是不是时间太过仓促,还是小伙子之前没做什么准备,正式采访开始之后,他提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请问您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什么?”
听到这话,我当即有些不高兴,心中暗想,“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需要问我?在刚刚的演讲中,我已经做了详细说明。在采访之前,他连了解一下都懒得做吗?”但我向来愿意给年轻人机会,于是按捺住心中的不忿,挤出一丝微笑就演讲要点做了阐述。
我讲完后,小伙子又问:“您认为本次演讲成功吗?”
这问题一出来,我顿时不知如何作答。如果我说成功,难免显得我自负;如果我说不成功,又显得我不专业。想了想,我只好硬着头皮回答:“我是在尽己所能地对这次主题进行理解和阐述,但所有问题都有多个可能性,所以可能会有疏忽的地方……”
其间,小伙子又问 :“您现在取得演讲方面的专业证书了吗?”“都有哪些?对您的职场生涯有什么影响?”
听到这些问题,我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不等小伙子说完,我就直接打断他:“如果你想问的就是这些问题,你可以走了,不用浪费你我的时间,你回去自己上网一查,照着抄一遍,什么都有了。”
小伙子不说话了,这次采访不欢而散。
为什么后来我不再给小伙子“好脸色”?理由很简单:这个小伙子对待这次采访太不认真,提的都是些浪费时间的蠢笨问题!
为什么有人会提出蠢笨的问题?说到底,还是提问之前没有好好“做功课”。
就像这位小伙子,他并非脑子不好用,而是因为不上心、不用心而已。如果他在采访之前,能认真听一听我在会议上的演讲,能用心查一下关于我的资料,就不会重复问那些轻而易举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这场采访也不会以尴尬的方式收场。
那么,如何避免提出没有价值、浪费时间的蠢笨问题呢?我的建议是,在提问之前先问问自己:“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要得到怎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如果不通过向谈话对象提问,自己可以获得吗?”如果可以,那么请闭上嘴巴,跳到下一个问题。
要知道,有些事情如果不需要通过向别人提问,你就能轻松地获得答案,为什么不自己去想、去查呢?毕竟每个人的时间都是非常宝贵的。如果你的提问仅仅是为了让谈话能维持下去,而不在乎对方会给出怎样的答案,恐怕这场谈话已经失败了。毕竟,敷衍与交谈之间,天壤之别。
在沟通中,每一个问题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个人的认知。我之所以提倡提问前要思考,是因为经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后提炼出来的问题,往往会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自然含金量更高,也能让对方在“为人师”这件事情上尽兴,并能借助所提问题拉近与周围人的关系,从而拥有更广的人际网络。
在电视剧《欢乐颂》中,邱莹莹和关关都曾因为爱情请教过安迪。
遇到胆小懦弱的应勤,邱莹莹哭着问安迪,“我该怎么办?”
而关关则是在思考一番后,问安迪:“真的要将就一份爱情吗?”
很明显,两个问题的深度不同,这是对人生的认知不同造成的。
问的问题越水,认知层次就越低;问的问题越干,认知层次就越高。一个人所提出的问题,如果比较有深度、相对系统,甚至是能给人以启发,那么相信谈话对象一定也会乐于解答。而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让人愿意自发行动,竭力寻找答案。
不过,我要提醒大家,提问前一定要对对方有一定的了解,提问对方熟悉的、擅长的事情,这样才能让对方真切地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如果你所提问的问题,恰恰是对方不熟悉、不擅长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让对方产生误会,以为你的“提问”是故意给他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