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听好话,是所有人的“不可救药”(1 / 1)

“你会说话吗?”

如果有人这样问你,你一定觉得好笑至极,“说话这么简单的事,谁不会?”

至今,不少人已经意识到沟通的力量,并尝试通过说话与人交际,但据我了解,实际生活中确实有不会说话的人。这些人掌握不了说话的要领,也不了解沟通中的种种心理,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但没有达到当初说话的目的,还会产生新的误解,甚至让人反感和生厌。

安萍是一个开朗活泼的人,待人非常热情,经常给朋友以热情的帮助,这种人本应该是很受欢迎的,可是周围的人总是很讨厌她。原来,安萍实在是不会说话,那张嘴只要一张开,总是让别人陷入难堪的境地,足以抹杀掉她在别人心目中累积的一切好印象。

有一位女同事平时不爱化妆,安萍总是揶揄:“你怎么连妆都不化,亏你还是女人呢!”该女同事第二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结果在公交车上被“咸猪手”了,一到单位就郁闷地抱怨自己倒霉。安萍见此,调侃道:“你穿衣服太暴露了吧,要不,怎么别人没事,就你有事。”该女同事瞪了安萍一眼,不再和她搭话。

单位里有一个男生,个子长得矮矮小小的,但是声音很好听。一次公司举行客户答谢会,这个男生自告奋勇当起了主持人。为了显示对公司和客户的尊重,他专门买了一套小西装穿上,还系上了领带。可能由于身材过于矮小,男生有些衬不起那套西服。见此,安萍当着大家的面说:“别人穿西装都很帅,你穿着怎么看怎么别扭,甚至还有一些搞笑。不是我说,你怎么这么矮?以后找不找得到女朋友还是一个事,我真替你担心。”一席话,搞得该男生脸红脖子粗。

…… ……

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人看起来挺好,但说出来的话总是那么难听,让人听了痛苦难受,甚至记恨多年,这就是不会说话的典型。

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真正伤害人心的不是刀子,而是比它们更厉害的东西—语言,正所谓“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与人沟通的时候,我一直提倡言谈之间一定要注意措辞,多说好听的、让人受用的话,这样才不会得罪人。这是与人交往的基本修养,也是受人欢迎的关键所在。

生活中,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人,同样一句话,他只是换种说法就让人很喜欢,听他们讲话,你会在无形之中感到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就是那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几年前,我曾在一家培训机构做助教工作,我主要负责的老师是40来岁的高先生。虽然他貌不惊人,才不出众,言语不多,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周围的许多朋友都喜欢和他在一起聊天。更神奇的是,各个行业最优秀的顶尖人才都愿意听他的课。

后来我观察得知,不管对话的角色是谁,高先生都能保持对等的心态,以尊重的心与他们说话,从来不会咄咄逼人。说话之前,他还会先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再使用合适的方式与之交流,从来不会当众给人难堪,也总会使对方有台阶下。

在工作中,高先生更是秉承这种作风,当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好成绩时,他总是及时地给予肯定。即便有时我们在工作中出了错,高先生也不会严厉地大加指责,而是引导我们总结错误:“出现这样的错误,实在不应该。好好找找原因,争取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好吗?”……

有时,如果我遇到什么问题向高先生汇报或请教, 他总是微笑着,以感激的口吻说:“辛苦了!”或以商量的口吻说:“你看这样会不会好一些。”所以,每当我从高先生的办公室出来,心里都是暖暖的,哪怕是有些建议没有被采纳,我也可以从那儿得到一句让人心暖的话:“这个主意不错,只是还不成熟,让我们再好好斟酌下。”

高先生亲和的说话方式,善意友好的语言让我如沐春风,也赞赏有加,逢人便说自己遇到了一位最值得尊敬和追随的好领导。

语言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一句说人笑,一句说人闹;一句能上天,一句能入地。即便是同样一句话,换一种表达方式,意义也会大不同的。

诸如此类的场景,生活中比比皆是。

比如,同样是宣布加班的事情,不会说话的领导会对下属们说:“注意了,今天晚上完不成工作,谁都别想下班!”会说话的领导则会对下属们说:“大家加把劲,工作干完咱们就下班!”虽然意思都是一样,但前者传递出的感觉是一种命令和压迫,让别人难以接受,后者则是一种温暖的鼓励,更顺耳一些。

哪一种表述更好,不言而喻。

不管是谁,都爱听好话。想要招人喜欢,就要说别人喜欢听的话,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通过日常的观察和总结。据我观察,这种人在说话时重视别人的存在,尊重别人的感受,恶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而且多说一些表扬、鼓励的话。这种温和的方式总能令人心悦诚服。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若你尚未达到这种程度,则须好好修炼自己的言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