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关键性成长(1 / 1)

无数的案例告诉我们,某一个部门或一家有野心的公司要深入地发展和变革,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兼顾所有的利益和诉求。抓住最关键的部分,实现20%的重点突破,其实就已经是最大成功。对那些团队管理者而言,这个道理没有不明白的,问题是如何发现什么才是对于自己最重要的,找到那个20%是重中之重。

有位公司老总,他在广东开一家服装加工厂,去年面临转型的环境压力,成本上涨,利润下降,从开始的狂赚钱,到现在的不赚钱乃至赔钱。一句话:他需要变革了,不变就得死。但是他想来想去,觉得每一点都要变,到处都需要突破,否则还是过去那样。他没有找到重点,盲目融资五百多万,扩大生产规模,以为这样就能脱颖而出,解决困境。

但是事实恰恰相反,车间增容了,机床增多了,工人也增加了不少,利润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更加恶劣地下滑,很快就把他的工厂置于死地。赔了钱,破了产,他才明白,自己最该变革的,不是整个生产工厂,而是他头脑中的思维和他的管理团队。他需要突破服装行业的传统加工模式,找到一条高附加值的新路。投资不会多,但难度很大,不需伤筋动骨,可这种变革是最关键的。

有一条著名的二八定律,对此阐述得很清楚,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犹太人信奉一条真理:78∶22的宇宙法则。世界上许多事物,都是按78∶22这样的比率存在的,他们永远占据20%的最优位置,只做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拥有最关键的区域。

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威廉·穆尔,他在为格利登公司销售油漆时,头一个月仅仅挣到了可怜的160美元。问题出在哪里?威廉差点为此崩溃,如果他不能弄清原委,他将很快赔光资产,从竞争中出局。此后,他仔细研究了犹太人信奉的二八法则,分析了自己的销售图表,发现他80%的收益只是来自20%的客户,他过去却对所有的客户花费了同样多的时间—平均用力,这是他过去失败的主要原因。

于是,他作出了改变,要求把他最不活跃的36个客户重新分派给其他的销售人员,而自己则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给公司带来最大收益的客户上。不久之后,丰厚的回报就到来了:他一个月赚到了1000美元。

一项生意的成功,秘诀往往在于你抓住了最能赚钱的业务。威廉因为找到了助推公司成长的关键性业务,并连续九年从不放弃,最终成为凯利·穆尔油漆公司的董事长。

做生意是这样,团队的管理和变革也是如此。就像前面我讲到的,如果你盯着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试图将它们统统做得最好,那么很可惜,你得到的结果通常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哪一个环节都没有做好,团队的管理水平和业绩还在原地踏步,甚至变得更糟。

不仅犹太人是这样做事和管理的,世界诸多知名大公司也非常注重20%的关键部分。比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他们在内部的管理上,永远把奖励放在第一,改革也常从奖励制度的优化开始。通用公司的薪金和奖励制度使得员工们工作得更快,也更出色。不过,他们只是重点奖励那些完成了高难度工作指标的员工,也就是可能成为公司支柱型员工的人才,这是一家公司或一个部门得以迅速成长的关键部分。

我们还有必要提一提另一家巨无霸摩托罗拉公司,它的团队管理文化认为,在100名员工中,前面25名是好的,后面25名差一些,所以应该做好这两头的工作。对于后面的25人,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对于表现好的,则要设法保持他们的**。摩托罗拉的死敌诺基亚也信奉这一点,他们永远关注最优秀的20%的员工,并为他们设计出一条梯形的奖励曲线。

○ 团队的成长,得益于20%的部分:关键人物、关键业务和最关键的计划。

○ 团队的变革,要从20%下手:引进关键的制度,增加关键业务和制订最优计划。

在一次培训中,有位杭州的公司部门经理问我:“假如我们在作出调整时,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20%的关键性成长理论还有效吗?”这意味着一支团队要卷土重来。一些职业经理人的困惑就在这里,他们接手一个部门,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大群人眼巴巴地望着他们,希望在即将到来的变革和调整中,保证自己的利益。如果每个人的利益都要受损,其实已经意味着个人利益大过了团队利益。

那么,解开这个死结的通道在哪里?

1.最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

此时的带头人,不但要努力保持稳定的人力资源结构,更要保证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利益受损是一种共性,那么就不存在“照顾式”的情绪,一视同仁,以才待人,以清醒的头脑,明确20%的核心成员都是谁,将重点放到这里。

2.量体裁衣的理性搭配

剖析这些人有什么样的特点和优势,以便你采取相应的策略,剔除非关键的部分,不需将他们的诉求纳入变革的核心区域。在这个基础上,重点培养和激励这20%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从而带动另外80%的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变革目标,达到提升整体素质,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3.整体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私利不被考虑

无论什么理由,一名下属甚至团队管理者的个人私利,都不得在变革的考虑范围之内。所有人都会受损时,就意味着无人受损,这是对公平从另一角度的解读。记住,你只需盯住唯一的变革原则:提升团队的整体利益,把握关键性的成长部分。除此之外,不管什么因素,在这个大目标面前,都轻如鸿毛,不值一提。

2007年,我所在的公司销售部门需要推出新的激励制度时,许多新老员工排着队找我提意见,主题就是诉苦,告诉我他们的工作很辛苦,每天奔波,风吹日晒,付出多但赚得少。现在,公司的激励制度将更加严格近乎有些不近人情,这让不少人无法接受。

我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我也做过一线的销售工作,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没有哪份工作是轻松好做的,客户要求越来越高,自然销售的提成就很难拿到了。我告诉他们:“对于大家的情况,我很同情,也感同身受,但公司是什么?是以追求盈利为唯一目的的组织,这里不是慈善机构,我们在制定规则时,在考虑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基础上,最主要的原则就是你为公司贡献了多少,而不是这份工作有多辛苦。”

如果我不能保证公司的整体利益,即便暂时保住了这些员工的当前收益,随着销售的恶化,目前他们得到的这些,将来有一天也会全部失去,因为公司已经破产不存在了,他们也将失业。所以,这项新制度的推出,只有一个目标:奖励能力最强的员工,继续提升他们的销售业绩,淘汰平庸的员工,并激励那些潜力型员工,促使他们更加有效地工作。

很显然,当你接手这样的一项任务时,假如怀着一颗仁慈之心或企图照顾方方面面的“博爱”之情去工作,你所得到的,绝不会是一轮朝阳,而是残酷无情的最现实的失败打击。无论是业绩的提升还是内部的改革,抓不住最关键的部分,注定会失败。

CHAPTER ELE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