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好三角色:老师、兄长、朋友(1 / 1)

我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始终会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因为我知道管理者的目标定位是团队管理工作的基础,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像“变形金刚”那样,哪里需要他,就要在哪里出现,并且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扮演各种角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种角色。

● 循循善诱的老师

管理者在团队中需要扮演好的第一个角色,我认为是善于引导的老师,而不是疑难问题的解答者。

为什么这样说呢?假如我现在问你几点了,你会怎样回答我?恐怕会有超过99%的人,会看看表再告诉我一个准确的时间,十点了,或者下午五点。而不会有人问我:“你为什么没有手表呢?为什么不去买一个挂钟呢?这样就能自己随时掌握时间。”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同样也存在两种管理方法:前者第一时间给你解决问题,告诉你答案;后者引导你自己解决问题,从此不需要再去问别人答案。

聪明的团队主管,擅长启发有问题的人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团队中,他们就像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希望用一定的时间,逐渐提升员工的独立工作能力,而不是当他们的保姆或者自动解读机—这样不但很累,对团队来说也很危险。

我刚进入CVS Caremark公司时,没什么经验,尤其是对公司的情况不太熟悉。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工作难题,一时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去找当时的行政部总监。我把事情陈述了一遍,就问他:“您看我应该怎么办呢?”

实际上,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在其他公司也常会遇到,新人初来乍到,对做事的程序不太熟悉,就需要询问公司的老人。但是总监先生并没直接回答我。他看了我一会儿,就反问我:“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我当时有点蒙,心想:“我跑来问你,正是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你怎么把我给顶回来了呢?”我只好如实回答:“正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才来征求您的意见。”他还是那副表情,让我回去好好想一想,等实在想不出来,再来找他商量。注意,他用的词是“商量”,而不是让我找他问“答案”。

起初我很生气,心想:“这家公司怎么会有如此让人气愤的总监呢?我找他帮忙,他就这样把我打发回来了。这件事情对他来说,肯定很简单,直接告诉我答案不就完了吗?”但他却没有那么做。无奈之下,我只好自己想办法,结果还真想出来了一个方案,针对该公司的现状,我做了一份行政管理的动态分析报告。

第二天,我把我想出来的方案对他讲了一遍,然后征求他的意见。结果他听完又是一句:“就这一个办法?”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他又来了句,“回去再想一想,我们公司的行政人员不可能只用一把刀子去切蛋糕,你再多想几个方案。”

没有别的选择,我只好再回去仔细地琢磨,不断地逼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结果还真的发现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当时我就在想,原来我竟然可以自己做到,而不只是从上司那里接受一个命令回来执行。当我拿着五个备选方案再度找到他时,他很认真地接待了我,听了我的思路,又帮我分析了这些不同方案的优点和缺点。

最后他对我说:“赵,我只是在帮你分析利弊,具体采用哪一个方案,还要由你自己来决定,我不替你拿主意。这就是为什么你第一次、第二次来找我,我没有马上告诉你答案的原因,因为CVS Caremark公司找你来,不是让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办的,而是要你来告诉我该怎么办。”

这次经历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因为我了解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想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表现自己,对自己的强项都有想展示的冲动,就算他是一个谦虚内向的人也不例外,何况是那些位居高职掌握权柄的管理者呢?也正因为如此,国内很多主管负责人都喜欢显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现这种能力来换取成就感,毫不考虑下属的成长。他们觉得,我就应该把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言外之意,这个问题除了我能解决之外,你们这些干活的都不行,只有我能解决,给你答案。

当然了,这样做可以使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解决,员工第一时间在你这里得到了答案,回去一试果然奏效,工作很快就有了成果。

可结果呢?当员工再次出现问题时,他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又跑来求助上司,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可怕的习惯以及一种不良的团队风气:员工遇到难题找领导。你要知道,管理者解决一个部下的问题很容易,时间也宽裕,看上去似乎很轻松,但是有十个这样的员工怎么办呢?那时这个上司就成了焦头烂额的救火队员了。

这跟溺爱孩子的家长是一样的,许多小孩子虽说长大了可他们却什么也不会做,责任不在孩子,是他们的家长没有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从小到大,什么事情都是别人包办的,大事小事家长皆伸手代劳,好像孩子只是一个宠物,不需要思考。长此以往,家长累,孩子傻。员工和孩子一样,既需要照顾—增强他们的信心,又需要锻炼—锤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跨国公司里面,衡量一个管理者有没有本事,不是看他自己能不能解决问题,而是看他能不能教会部下解决问题的方法,让部下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我们要明白,员工的职责并非坐在那里等着你给他安排工作,告诉他结果,也不是你这个上司说怎么办就能怎么办。否则的话,一支团队中将充斥着只有躯壳没有脑袋、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会思考的行尸走肉。对管理者来说,这很累;对员工而言,他们没有前途;对整个团队来说,则是一种不幸。

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买钟思维,就是要教会员工做事情时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给他们答案。在CVS Caremark公司里,始终存在这样一条原则,它时刻会提示员工自己掌握的“时间”而不是问别人,这样的管理者才是真正胜任的。后来,我始终坚持和贯彻这个理念,同一个问题,我教会了他如何思考,那就基本上做到了一劳永逸,他就不会再找我问第二次了。

许多团队主管不想做老师的原因,是因为这样做代价比较大,比如明明5分钟就能说清楚的事情,如果去引导员工自主思考,有时却要花费好几天的时间,而且还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他们宁可直接给出答案让员工去执行,也不愿意消耗自己的精力。但是从长远看,收获却是巨大的,因为员工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慢慢地就向好的方面发展,他会逐渐改掉过去只会问问题的坏毛病,如此一来组织效率也提高了,从而给管理者实施无为而治创造了很好的基础。这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做的事,当老师可不是做呵护孩子的父母。

记住,管理者需要启发部下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不只是简单地告诉部下该如何去做。

● 分享知识的兄长

管理者需要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与下属分享,促进他们的进步。他既要懂得怎样引导员工自主思考,还要明白主动分享经验的重要性。如果能把你学会的东西、把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手把手地教会别人,你就是一个好的上司,这是你应该扮演的第二个角色。

我在CVS Caremark时,始终在鼓励这种行为,所以我的属下晋升得特别快,他们甚至有的人后来都超过了我的成就,成为公司里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里的经历,让我习惯了毫无保留地跟别人分享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在离开CVS Caremark公司以后,我为国内的企业做过很多管理咨询项目,客户最后都发出感慨,认为我与其他的管理培训顾问最大的区别,就是我对于所有的问题都是有问必答,只要是我知道的,我都会倾囊相授,告诉他们这是怎么回事,将我的所见所闻,全部输送回国内的公司。

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他应该具备把普通人变成训练有素的优秀员工和专业人士的能力。当然了,这种分享知识的背后,要有一个价值观的认同和公司制度上的保障,即一家公司中应该有一定的共享人性善的价值观,让分享知识者得到应有的回报—不会出现教会了徒弟,却把师傅饿死的现象。只有这样,管理者才愿意跟下属分享知识,帮助公司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 表现到位的朋友

有一位公司老总告诉我,他去年招了一名很有潜质的员工小牛。小牛毕业于名牌大学,为人谦虚,工作起来干劲十足,来到公司两个月的时间,就完全胜任了工作,对于业务的开展很有想法。这名老总对他非常重视,觉得这个人值得培养,平时免不了就给他开些小灶,有事没事就带他出去吃饭,生活上也很关心,就像朋友一样,还借给他一笔钱解决家庭遇到的困难。

他本以为自己这样做,能激起小牛更大的干劲,努力给公司创造更高的效益,在机会合适的时候,就提拔他当部门经理,赋予他更大的权利。但令他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小牛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工作态度松弛了很多,不再像以前那样拼命努力了,反而在公司有了一种优越感,私下跟同事聊天的时候,总强调自己跟老板的关系有多么亲密,渐渐地在公司就有了不少传闻。这位老总得知后,非常生气,把小牛叫过来训斥了一顿,不久就把他辞退了。

他困惑的是: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部门主管,你会跟属下做朋友吗?这是一个答案很多却难有公论的问题。不少做老板的都有同感,和下属距离远了,他们说你不近人情;距离太近,拿他们当朋友,又怕出现“近之则不恭”的情况。

在这里,涉及的其实是管理者应该扮演的第三种角色,如何关心员工才算到位。我们可以做他的朋友,但一定要保持合适的距离,即在不降低自己管理权威的基础上,在某些时段或某些问题上,成为自己属下的朋友,而不是不分公私,靠得太近。那样,你将会让自己的员工迷失定位,给他一种受照顾和偏爱的错觉。由此造成的后果,应该由你自己来承担,而不是一股脑儿地推给手下。

另外,管理者在与手下做朋友的前提下,当手下的工作出现问题时,应该毫不客气地指出来。有时候,你需要演一个恶狠狠的角色,哪怕你是装出来的。

CHAPTER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