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在美利坚大陆的??心理学之花
1886年,美国人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James McKeen Cattell,1860—1944年)来到英国,成为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一名研究员。在那里,他遇到了高尔顿。
作为20世纪初美国应用心理学先驱,最早将心理学研究结果统计量化的心理学家之一,全世界第一位脱离哲学范畴而专属心理学的教授,卡特尔来到英国时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年轻人。高尔顿的心理学研究在他看来是一件非常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情,他也因此将高尔顿视为偶像,并且说:“高尔顿是我认识的最伟大的人物。”
受高尔顿的影响,卡特尔也倾向于用量化的手段研究心理学。所以在回国之后,他将心理测量也带回了美国,并在1890年发表了题为《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今,这个词语已经被几乎所有人所熟知。
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中,卡特尔说:“心理学如果不建立在实验与测量的基础之上,绝不能够有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心理测验如果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则科学的与实际的价值一定可以大为增加。”
1891年,卡特尔作为心理学教授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心理系主任,并在那里工作了26年之久,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在卡特尔的推动下,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当时科学心理学与心理测验的中心,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发源地。
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期间,有五十多名学生在他的指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包括爱德华、李、桑代克等日后声名大噪的心理学家。
1896年,卡尔特出任美国心理学会第四任主席。1901年,进入美国国家科学院,成为美国科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个心理学家。1929年,担任第9届国际心理学研讨会主席。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卡特尔的一个儿子被逮捕,罪名是“散布反对征兵的言论”,卡特尔认为儿子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并给国会写信支持儿子。因而被人认为不忠于政府,遭到哥伦比亚大学解聘,失去了教授职位。
当不了教授,就当老板。1921年,卡特尔成立了一家心理学公司,主要业务就是为人们提供心理服务。卡特尔此举极大地扩大了心理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卡特尔大部分研究课题都是关于心理测验和个体差异的,延续了高尔顿的研究方式。卡特尔可以被视作欧洲心理学在美国生根发展的最重要的人物。但是,在当时的美国,“首席心理学家”另有其人。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年),美国心理学之父。
詹姆斯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所以詹姆斯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在美国、英国、法国、瑞士都上过学。
1869年,詹姆斯获得了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完成学业后,由于受到当时流行于德国决定论哲学思想的影响,整个人变得悲观起来,开始认为人生一切是注定的,所谓生命毫无意义,还因此患上了抑郁症。
后来,詹姆斯读到一篇雷诺维叶有关自由意志的文章,开始相信人的意识的自由的,并决定通过研究心理学治好自己的病。
最后的结果就是,詹姆斯通过对心理学的研究,不仅真的治好了自己的抑郁症,还成了心理学家。
年轻时,詹姆斯就曾经与同时代的许多贤达人物有过交集,拉尔夫·艾默生、亨利·卢梭等人都是他家的常客。
1872年,詹姆斯获得哈佛大学生理学讲师的职位,但是直到一年以后,他才正式前去上班。
詹姆斯真正擅长的是心理学,但是他没有办法给学生们上心理学课,因为当时哈佛大学没有这门课。
1882年,詹姆斯到欧洲旅行。在那里,他结识了一大批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而他在心理学上的研究也获得了这些人的认可,这极大地增强了他的自信。
1890年,詹姆斯出版了自己的巨著《心理学原理》。为了写这本书,他花费了12年的时间。
这本书出版之后,立刻就取得了成功,被心理学界奉为经典。在以后很多年里,此书被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作为心理学教材使用。有人甚至说:“它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心理学著作。”
在该书中,詹姆斯将心理学定义为“心理活动的科学,既包括其现象,也包括引发现象的条件”。
詹姆斯认为,人类意识具有强大的适应性,也就是说,心理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求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环境。
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詹姆斯还提出了一个新的心理学概念——“思想流”。他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各种感觉、感情元素的做法,认为人的意识是一个整体:“意识本身并不表现为一些割裂的片段。像‘锁链’或‘列车’这样一些字眼并不能恰当地描述它最初所表现的状态。它并不是什么被联结起来的东西,它是在流动着的。‘河’或‘流’乃是最足以逼真地描述它的比喻。此后我们在谈到它的时候,就把它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在此基础上,詹姆斯又指出意识有五个特点:
1.意识是私有产物。也就是说一种意识对应一个人,所有的意识都是“有主”的。
2.意识是常变的。詹姆斯认为,所有的心理状态都是在变化的,每种状态只出现一次,举例来说就是:同样是悲伤,这次的悲伤和下次悲伤不同,这是因为每一意识状态都是人心理状态的复杂融合。
3.意识是连续不断的,而且,在意识变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种“过渡状态”。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的思想突然发生了转变,并不是因为现在的意识和上一个意识之间发生了断层,而是因为经过了一个“过渡的阶段”。
4.意识一定有它自身以外的对象。这是说,意识一定与其他意识有联系,不可能独立存在。
1884年,詹姆斯又提出了一种特殊的情绪学说,他认为,情绪是身体发生变化的产物。人们一般认为,情绪的变化引发了身体的变化,如心跳、脸红等。但是詹姆斯认为,身体的变化在前,情绪的变化在后。如果身体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情绪就不可能发生变化。
詹姆斯的这个理论,与丹麦生理学家C·朗格的观点非常一致,所以后来的人把它称为詹姆斯—朗格学说。
从研究方法来讲,詹姆斯关于情绪的结论,是典型的自省——通过自身的经历得出的结论,并没有解剖生理学和实验作为支持,因此不能算作是有科学意义的发现,但实际上,这个理论却推动了许多关于情绪的实验研究,被认为是现代情绪研究的起点。
而詹姆斯关于“没有任何心理变化不是伴随着某种躯体变化”的思想,对以后的行为心理学影响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