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即是天性
文艺复兴使得欧洲文化迅速发展。到了18世纪,快速发展的文化迎来了第二个**期——启蒙时代。
什么是启蒙时代?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现在初中课本里那些科学定理和公式,有一大部分都是这个时代的人所创造的。这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在启蒙时代,启蒙运动使科学逐渐挣脱了宗教的束缚。这与文艺复兴时期不同,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家们虽然在学术上有了巨大的突破,但是在他们的头顶上总笼罩着“宗教”这片乌云,在很多问题上不能违背宗教的意愿。
而到了启蒙时代,科学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科学家做起学问来再也不用像前辈们那样,必须看教会的脸色行事了。
当时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而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也是在法国,这不是偶然。从根本上而言,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一样,是资产阶级对封建社会的反抗。
除了法国之外,普鲁士和北美也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心理学正在悄悄为涅槃时刻积蓄最后的力量……
1711年出生的大卫·休谟(David Hume,逝于1776年)的愿望是成为哲学家。他出版了两部著作——《人性论》和《人类理解研究》。
在休谟的设想中,自己的著作会引起轰动,进而为自己赢得学术地位。但事与愿违,他的著作就如同投进大海的两颗石子,虽然激起了一些涟漪,但是并未引发波澜。
休谟对此很不满意,决定远离哲学,去当政治家。他很有政治天赋,最终当上了英国副国务大臣。
1744年,休谟又出版了一部名为《英格兰史》的著作,这本书使得休谟在历史学界获得了声望,但是人们对于他的哲学思想还是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休谟晚年时住在巴黎。在那里,休谟结识了伏尔泰、卢梭、康德等人,这些大哲学家对于休谟的哲学素养大加赞赏。伊曼努尔·康德甚至说:“是休谟让我从教条式的噩梦中解脱出来。”
在一帮成名大师的力捧之下,休谟的哲学著作开始被更多人重视,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了一名哲学家,说得更准确一些是“心灵哲学家”。
所谓心灵哲学,其实就是哲学中研究心理学的部分。在《人性论》一书中,休谟提出:我感觉,所以我存在。他认为感觉是一个人心理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这和前辈哲学家的一些观点是大不相同的。
休谟对于心理学最为杰出的贡献是,他提出:既然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那么就必须要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心理。这个观点在当时来看毫无影响力,但是对于后世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冯特正是因为实践了休谟的观点,才得以开创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研究。
如果说休谟“用自然学科的方法研究心理”的观点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话,那么与休谟同时代的哲学家大卫·哈特莱(David Hartley,1705—1757年),其实已经投入实践中了。
哈特莱是苏格兰人,家里人一直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牧师,但是哈特莱对宗教没什么兴趣,所以他选择从事医学事业。
在哈特莱看来,医学不能只研究人的身体,也应该研究人的心灵。他研究了人类的大脑,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定义了大脑中的某些功能区域。比如,他认为大脑中的白色脑髓质会对心理造成重大影响,我们心理的完善要依赖于这一区域,如果白色脑髓质受到损伤,我们的观念也将发生变化。毒药、烈酒、麻醉剂、高烧、撞击,都可能伤害到它。
哈特莱对一些心理现象做出了解释,比如:人在听完一首歌之后,为什么会觉得耳边仍有声音在回响?眼前的火焰虽然熄灭了,但是脑中为什么还有火光在闪动?哈特莱认为,这是因为外界的感官刺激引起了脑中某些微小粒子的振动,在刺激消失之后,这种振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才造成了这种现象。
即便是放到今天,哈特莱的观点也是非常准确的。而他研究心理学的方式、方法,也为生理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