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水(1 / 1)

扬之水,白石凿凿①。素衣朱襮②,从③子于沃④。

既⑤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⑥。素衣朱绣,从子于鹄⑦。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⑨,不敢以告人。

注 释

①凿凿:鲜明的样子。另说形容石头高低凸显。②朱襮:绣有黼文的红衣领,或说为衣袖。后文的“朱绣”同义。③从:随从,跟随。④沃:曲沃,地名,在今山西闻喜东北。⑤既:已。⑤君子:指桓叔。⑥皓皓:洁白的样子。⑦鹄:邑名,即曲沃;另说为曲沃的别邑。⑧其忧:有忧。⑨命:命令,政令。

译 诗

清溪水涓涓,白石映日寒。

霜雪衣、桃花裙,随君行于曲沃间。既已见郎君,何以无欢颜。

清溪水潺潺,白石出流泉。

月白衣、石榴裙,随君到达曲沃关。既已见郎君,何以未展颜。

清溪水澹澹,白石光灿然。

闻郎传讯息,未敢向人言。

延 伸

古代学者认为此诗是讽刺晋昭侯的。晋昭侯将晋国的一大片土地—曲沃,分封给自己的叔父成师。曲沃是一座大城,比晋国的都城翼城还要大,而且属于战略要地。晋国大夫师服告诫晋昭侯,这首先违背《周礼》,其次,国君的地盘应该比臣子的地盘大,居于统领地位,如今本末倒置,恐怕会埋下祸根。对此,晋昭侯置之不理。

晋昭侯的叔叔成师很有人望,世称“曲沃桓叔”。按照先秦的礼制,晋昭侯为君,是晋国公室的大宗,曲沃桓叔系封臣,是公室的小宗,小宗从属于大宗。但曲沃桓叔野心勃勃,又经营有方,数年之后就将曲沃发展成了晋国的第二个经济和政治中心,并勾结朝中大臣,企图以小宗取代大宗,自己作国君。晋昭侯七年(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作乱,杀死晋昭侯,企图迎接桓叔为新国君。只是大部分贵族并不支持桓叔,联合起来诛杀了潘父,并击败了桓叔。但晋国由此开始内乱,曲沃一系自桓叔起祖孙三代通过不断努力,最终取代了大宗。此诗以男女之情比喻君主与臣属,以女子跟随男子到曲沃,形象地比喻晋国的人心最终倒向了曲沃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