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水①,不流束薪②。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③。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④。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⑤。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⑥。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注 释
①扬之水:缓慢流动的小溪。②束薪:捆起来的柴薪。③戍申:在申国守边。④束楚:捆起来的荆条。⑤甫:甫国,即吕国,诸侯国之一,为楚所灭。⑥蒲:蒲柳,枝条柔软细长。
译 诗
小溪流的水,浮不起一捆柴草。我思念的人,未与我一起在申国戍边。日夜悬想啊,何日我能回到故国。
小溪流的水,浮不起一捆荆条。我思念的人啊,未与我一起在吕国戍边。日夜盼望啊,何日能回到故乡。小溪流的水,浮不起一捆柳条。我思念的人啊,未与我一起在许国戍边。日夜思念啊,何日能回到我的家。
延 伸
《国风》中名为《扬之水》的同题诗共有三篇,另二篇分别在《郑风》和《唐风》中,均与夫妻之情有关。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戍边的战士思念妻子,苦于为他国防守边地,不能归家团圆。此诗的背景易于考证,诗中出现了申、吕、许三个诸侯国名,此三国国君都是姜姓诸侯,传说是炎帝的后裔。“姜”字古同“羌”,炎帝很可能是古羌族部落的首领,申、吕、许与羌族之间也有较深的渊源,事实上周王室与羌族之间也关系密切。周幽王宠爱美人褒姒,废除了原来的王后也就是申侯的女儿,并改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的太子宜臼逃奔到了申国,得到舅父申伯的庇护。周幽王得知申伯收留逃亡的太子,准备攻打申国,申伯就引诱犬戎一起进攻镐京,杀死周幽王,灭了周王朝。
周幽王死后,申国联合吕国、许国一起拥戴宜臼为天子,这就是周平王。但是,周王朝的都城镐京已经被战争摧毁,周天子也丧失了对这一带的控制力,只好东迁洛邑。迁都之后,周平王对拥戴自己的诸侯大加赏赐,尤其对申国最为厚待,甚至派遣士兵帮助其防守边境,诗中所说的“戍申”就是指此。申国虽然是小国,但在影响力上却不小,从周厉王时期就与周王室通婚,申伯还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所以申国实际上成了周天子的母舅之国。在普通士兵的眼里,吕、许二国与申国同为姜姓,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周天子的“母舅”,因此虽未在二国戍守,但也捎带一起怨憎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