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 兮(1 / 1)

伯兮朅①兮,邦之桀②兮。伯也执殳③,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④。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⑤?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⑥。

注 释

①朅:高大英武。②桀:通“杰”,俊杰,豪杰。③殳:古代兵器。④飞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冬季干枯后遇风则飞,此处指飘零。⑤谖草:萱草,俗称忘忧草。⑥痗:忧思而患病。

译 诗

丈夫貌英伟,家国之俊杰。执锐陷敌阵,为王战未歇。丈夫向东行,戚容转飘零。岂无好胭脂,为谁修妆容。征途雨已透,闺窗日转晴。思君不见君,甘心忍头痛。何得忘忧草,种在屋北门。念君不见君,相思已成病。

延 伸

这是一首妻子思念出征丈夫的诗。《毛诗序》论及此诗,说战士们为君主打仗,应该有阶段性限定,相关事务结束了就应该回家,不应当无限期地从事役事。这个论断充满了人本主义色彩。战争本身是残酷的,它戕害人的生命,破坏家庭,使妻子失去丈夫,使孩子失去父亲,是反人性的。《诗经》中的妻子思征夫之诗,多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人内心深切的痛苦。

这首诗从自己丈夫的外貌和才能说起,说他是国家的栋梁,“为王前驱”,是替周天子打仗。前面介绍过,卫国是姬姓诸侯国,与周王室本出于一家,经常充当周天子的小弟,跟着周天子去打仗。很显然,这首诗也是卫国士兵协同周天子的军队作战时,征人的妻子所写。战争使得夫妻分离,各自的命运不可测。“飞蓬”的意象由此成为人生飘零的象征,三国诗人曹植《杂诗》中说:“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北周诗人庾信《燕歌行》中说:“代北云气昼昏昏,千里飞蓬无复根”,唐代诗人李白《送杜甫二首》中说:“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历代诗人凡用“飞蓬”一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伯兮》终章也没有写征人归来否,而是写妻子相思成病。诗留下的空白,令人怅然。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离思之情古今不变。江淹《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而不可得见,思而不可触及,这是中国人数千年的哀愁。

《伯兮》诗句历来被诸多引用。《世说新语·言语五十六》记载: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年轻的时候做抚军大将军,和朝中的另一位大佬桓温一起上朝,二人互相谦让,让对方走在前面。桓温不得已走在前面,回头对司马昱说:“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意思是说,我拿着武器,在前面给你打前锋吧。而年轻的司马昱则回应:“无小无大,从公于迈。”意思是说,我们不分大小,都跟着明公你前行。二人以《诗经》中的典故相互作答,堪称绝妙。

清·改琦《仕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