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士元评三子
庞士元至吴,吴人并友之①,见陆绩、顾劭、全琮,而为之目曰:“陆子所谓驽马有逸足②之用,顾子所谓驽牛可以负重致远。”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曰:“驽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吴人无以难。“全子好声名,似汝南樊子昭。”
【注释】
①友之:与之交友。
②逸足:疾足,行动敏捷。
【译文】
庞士元到了吴地,吴人都来跟他交朋友。他见到陆绩、顾劭、全琮,就给他们三人下评语说:“陆君好比劣马可以急速奔跑,顾君好比笨牛可以驮重物走远路。”有人问道:“真像你的评语那样,是陆君胜过顾君吗?”庞士元说:“劣马就算跑得很快,也只能载一个人罢了。笨牛一天走一百里,所运载的难道只是一个人吗?”吴人没话来辩驳。”全君看重名声,像汝南郡樊子昭。”
顾劭与庞士元语
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曰:“陶冶①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论王霸之余策②,览倚伏③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劭亦安其言。
【注释】
①陶冶:熏陶,给予良好的影响。
②余策:遗策,前代留下的策。
③倚伏:指福祸互相依存、制约。
【译文】
顾劭曾经和庞士元一同住宿夜谈,他问庞士元:“听说您因善于识人而闻名,我和您比,谁更好些呢?”庞士元说:“陶冶情操,移风易俗,与时俱进,这点我比不上您;至于谈论历代帝王统治的策略,掌握事物因果变化的要害,这方面我似乎比您稍强一些。”顾劭也认为他的话很合适。
一丘一壑
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①庙堂②,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③,自谓过之。”
【注释】
①端委:这里指穿着朝服。
②庙堂:指朝廷。
③一丘一壑:寄情于山水之间,隐居不仕。
【译文】
晋明帝问谢鲲:“你自己认为比起庾亮怎么样?”谢鲲回答说:“用礼制规范朝廷,使百官有个榜样,这方面,我不如庾亮;但是寄情于山水的乐趣,我自以为超过他。”
二流之高者
世论温太真①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温常失色。
【注释】
①温太真:温峤。
【译文】
世人都说温太真是过江来的第二流人物中的佼佼者。当时,名士们在一起品评人物,第一流人快要说完的时候,温太真会紧张得脸色发白。
正是我辈耳
桓大司马下都,问真长曰:“闻会稽王语奇进,尔邪?”刘曰:“极进①,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复②是谁?”刘曰:“正是我辈耳。”
【注释】
①极进:极大的进步。
②复:又。
【译文】
桓大司马来到京都后,问刘真长:“听说会稽王的清谈有了出人意料的长进,真的吗?”刘真长说:“的确有非常大的长进,不过仍然是第二流中的人罢了。”桓温问:“第一流的人又是谁呢?”刘真长说:“正是我们这些人呀。”
当出我下
殷侯既废①,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已辄②取之,故当出我下。”
【注释】
①废:废黜,罢免。
②辄:总是,经常。
【译文】
殷浩被罢官以后,桓公对大家说:“小时候我和渊源一起骑竹马玩,我扔掉的竹马,他总是拾来骑,就可以知道他比不上我。”
喜传人语,不复语卿
有人问谢安石、王坦之优劣于桓公。桓公停①欲言,中悔,曰:“卿喜传人语,不能复语卿。”
【注释】
①停:正。
【译文】
有人向桓公问起谢安石和王坦之两人的优劣。桓温正打算说,中途就后悔了,就说:“你喜欢传别人的话,我就不能再告诉你了。”
王中郎问刘长沙
王中郎尝问刘长沙曰:“我何如苟子①?”刘答曰:“卿才乃当不胜苟子,然会名②处多。”王笑曰:“痴。”
【注释】
①苟子:王脩。
②会名:领会名理。
【译文】
中郎将王坦之曾经问刘长沙:“我和王脩相比,怎么样?”刘长沙回答说:“你的才学本来是不会超过王脩的,可是领会名理的地方却比他强。”王坦之笑说:“傻话。”
高情远致
支道林问孙兴公:“君何如许掾?”孙曰:“高情远致①,弟子早已服膺②;一吟一咏,许将北面。”
【注释】
①高情远致:高远的情趣。
②服膺:衷心信服。
【译文】
支道林问孙兴公:“您和许掾相比,怎么样?”孙兴公说:“情趣高远的地方,弟子对他早已心服口服;说到吟诗咏志,许掾却要对我称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