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皇开边(1 / 1)

在长安,有时,我感到愤懑。

天宝以后,我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天宝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却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朝廷因此大募两京及河南河北兵以征南诏。人人听说云南多瘴疠,未战则士卒死者十之八九,都不肯应募,于是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哭声振野。

这些惨痛景况,我亲眼所见。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乐府历来按题作诗,《乌生八九子》咏乌,《雉朝飞》咏雉,《鸡鸣高树巅》咏鸡,大抵类此。但我不,我不沿用古题,更不蹈前人陈迹,缘事而发,即事名篇。我这首乐府,与高适的《燕歌行》,其实是一个意思,我担忧明皇穷兵黩武。

车辚辚。萧萧马鸣。

你看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被官吏押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在纷乱的队伍中寻找、呼喊,牵衣顿足。车马扬尘遮蔽了天,甚至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也被遮没。

千万人的悲哭回**,千万个家庭妻离子散。

我遇见了一位从十五岁便出征、如今四十岁仍在戍边的“行人”,从年少到衰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连年征战,村落萧条,夫征妇耕,民不聊生。华山以东千村万落,荒无人烟。田园荒废、荆棘丛生。生男无喜,生女无怒。

吐谷浑有青海,方圆八九百里。高宗龙朔三年,为吐著所并。仪凤中,李敬玄与吐蕃战,败于青海。开元中,张景顺、张忠亮、崔希逸、皇甫维明、王忠嗣,先后破吐蕃,皆在青海西。

青海边,古战场,“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在长安,有时,我感到忧伤。

玄宗深宠贵妃,贵妃极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贵妃姐妹三人皆有才貌,并封国夫人。大姊封韩国夫人,三姨封虢国夫人,八姨封秦国夫人,其弟杨国忠则封相。

每年十月,皇帝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交相映照,如百花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灿烂芳馥于路。

据说曾有路人壮着胆俯身窥视其车,但觉香气数日不绝。扈从的队伍驼马千余匹,以剑南旌节器仗前驱。

又传杨国忠与虢国夫人邻居第而有私,往来无期,或并辔入朝,又公然招摇过市,携众遨游。

我朝自武后以来,外戚擅权,杨氏兄妹如此骄纵,君王这般昏庸,朝政自然腐败。这些,从他们上巳曲江边踏青之景便可见一斑。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丽人行》)

上巳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曲江边窈窕而至一群贵妇丽人,副笄六珈,如山如河,华如桃李,鬓发如云。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浓如红桃裛露,远如翠竹笼烟。头上金雀钗,腰佩紫琅玕。足下何所著?红蕖罗袜穿镫银,华丽非凡。

秦国夫人、虢国夫人在前,杨国忠殿后,鞍马逡巡。一会儿杨国忠当轩下马,意气洋洋,旁若无人,烜赫声势若此。

忽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原来是内廷太监奉旨鞚马飞驰而来,从御厨房送来珍馐美馔助兴。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北魏胡太后曾威逼杨白花私通款曲,杨惧祸降梁,改名杨华。胡太后于是作《杨白花歌》,有“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之句。

又《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坐中,忽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有顷,王母至,有二青鸟如乌,夹侍王母旁,我朝常将青鸟以为红娘。

杨花青鸟,我不过借他人之典讲今日之事罢了。世道如此,我无一刺讥语,但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仅点逗处声声慨叹。

在长安,有时,我感到快意。我认识了许多好朋友,例如岑参。

岑参家世本显赫,曾祖父岑文本为太宗相,伯祖岑长倩为高宗相,伯父岑羲为睿宗相。至岑参时家道中落,孤贫只能从兄受学。

岑参天资聪慧,五岁读书,九岁赋诗写文,二十岁时长安献诗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后登进士第,曾两度出塞,擅写边塞戎马诗篇。

我喜欢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仲秋八月,北风席卷,胡地飘雪。其雪壮观,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梨花竞相开放。

而岑参与人在轮台东门外告别,白雪满山,山路曲折不见人踪,唯雪地上马蹄点点。

写这诗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素有边关志,曾自言“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天宝十三载(754)夏秋之交,他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到北庭,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夏之交方东归。武判官即其前任,岑参在轮台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他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颇知鞍马风尘。但我相信,奇丽多变的雪景并不及岑参奇丽多变的想象。这首诗歌,奇峭飒爽,刚柔相济,一如岑参其人,后世果然广为流布。

天宝十载(751),岑参初次出塞归来,我们常在一起登临。

天宝十一载(752)秋,此时高适也已随哥舒翰入朝,我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一同登慈恩寺塔。

慈恩寺在万年县东南八里,是高宗做太子时为他母亲而建,故名。塔乃玄奘在永徽三年(652)所建,称大雁塔,共六层,大足元年(701)改建,增高为七层。

登塔俯视神州,百感交集,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我想起了我的王朝,仿佛歌舞升平,其实危机四伏。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终南山和秦岭,平地眺望但见青苍一片,于塔上凝视,则群山相杂,似被切削成许多碎块。

泾水本浊,渭水本清,但自塔上看去,清浊难辨。至于长安,京都朦胧,一如政局。

天宝十一载(752)以来,玄宗已近晚年。圣上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政事悉委李林甫。李林甫媚侍左右,迎会上意,以固其宠。对下则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忌贤妒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李林甫在相位十九年,终于酿成天下之乱。

后李林甫去,杨国忠复来,情况只有更糟。圣上竟然不知,那些趋炎附势之人,就像随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罔顾江山社稷,只顾自我谋生,追逐私利。“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那天,同时登塔诸公,也各有题咏。

岑参云“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他对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社会现实不满,却缺少承担的勇气,最终对现实的超越是逃到佛家净域中去。储光羲云“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其立意与岑参相近。高适云“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盛时惭阮步,末宦知周防。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牧”,他在诗中表现出怀才不遇的抑郁和强烈的用世之志,与岑储欲逃禅境界不同。

而我却“登兹翻百忧”,穿过佛境的局限,我的目光穿透了历史,穿透了现实,我以深广的阔大胸怀关注着这个危机四伏的唐王朝。

如大将旗鼓相当,皆万人莫敌。同声相求,自然畅快。

但我们的唐朝已风雨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