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1 / 1)

文天祥 余德予 2750 字 2个月前

被长期关押在北兵马司监狱里的文天祥是生活在紫禁城大明殿里的忽必烈的心病。他现在决心亲自处理文天祥,而且要快,不能再拖了。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1283年1月8日)忽必烈召见文天祥。

文天祥被带来金殿。他走进大明门上大明殿。他看到大殿宏伟壮丽,白色的墙配蓝色的屋瓦,显得纯净。殿内装饰金碧辉煌,梁柱雕饰龙和马,龙是几千年来南方和北方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而马是蒙古族的珍爱。忽必烈的龙椅宽大,两厢设有宗王和文武大臣的座位。腊月天寒地冻,官员穿着裘皮,其中紫袍玉带者一半是降臣。文天祥对高高在上的元朝皇帝看不太清楚。

忽必烈坐在龙椅上看到文天祥被内侍带上殿。他见文天祥人物轩昂,英姿潇洒,面如满月,目若朗星,五绺长须,飘拂胸前,不似降臣猥琐,不由得有了几分怜惜。

文天祥对忽必烈长揖不拜。左右上来二武士喝令他拜跪,他不理睬。武士抓住他,压他下跪,他挣扎不从,大声喊叫:“休得无礼,老爷是决不下跪的。”

文天祥的叫喊出于自然,不是做作,决非夸张,这种旁若无人地不加掩饰,令金殿上的文武大臣惊愕。

金殿武士以金挝捶其膝。文天祥痛得喊叫,仍坚立不动。棍棒举起时,他眼前出现崖山海战画面:宋兵奋力抗敌,很多人跳海自尽。文天祥坚决不跪,腿痛站立不住就坐在地上。他大声抗议:“如此施刑法,安所谓礼?”

“见了朕,你为何不跪?”忽必烈挥手让武士退下。

“尔非我君,岂能跪你。”

“你国已亡,汝乃吾民。”

“国由你占,土由你夺,吾只有吾身而已。若一跪,则此身亦非我有,吾不复为吾矣。”

文天祥面对暴力,坚持不跪的举动为后人敬佩。宋朝诗人李谨思有诗云:

南人不识两膝贵,曲折百态卑且劳。

斯人护膝不护头,故以颈血沾君刀。

忽必烈发问:“朕来问你,临安将陷,君立二王,竟成何功?”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生存一日总要尽我一日为人之事,何论什么功劳。”

“君既然知道事不可成,又何必为?岂不是枉费心机吗?”

“不因时势而灰心,这便是中原人物天生的气魄。”

“汝前年到此,已二年有余,可谓久矣。一直坚持不降,如能改心易虑,以事亡宋者事我,当令汝中书省之任。”

文天祥坐而对曰:“天祥受宋朝三帝厚恩,号称状元丞相。今若事二姓,实负此心,非所愿也。”

“你看吾金殿之上文武官员一半都是归顺的汉人,哪一个不是紫袍玉带?为什么偏偏你不降?”

“这得看一个人有无廉耻心。丧失廉耻,哪里是人?”

金殿上的汉人降臣有的不安,有的汗颜,有的无动于衷。

忽必烈云:“然则汝何所愿?”

文天祥云:“我为大宋丞相,国亡,职当死,复何言。中原有死节之臣,愿与之死足矣。”

忽必烈还不死心:“你不为丞相,吾可任你为枢密。”

文天祥断然回答:“一死之外,别无所求。”

“朝代更迭是常事。我朝代宋而立,乃是天道革故鼎新。你为何不顺天意,归顺于我?”

“自古朝代更迭是有道伐无道。我大宋不为无道。我太祖立国对后世有圣谕曰,不杀士大夫及进言之士。故贤相立朝,畅所欲言。圣君贤臣,相处融洽,未曾诛杀大臣。曰,轻徭役赋税,故百姓安居乐业,百业繁荣。若你朝不入侵,人民将永享太平。看到大好河山为汝铁骑践踏,无辜百姓遭汝屠戮,吾痛心疾首,安能对汝俯首称臣。”

忽必烈计竭词穷,挥手让文天祥退去。他多年来未曾受到如此顶撞,整日气愤难平。他想治理好国家,真心想聘贤纳能,招降文天祥。曾经耳闻文天祥才干超群,今日面对面领教了,知道确非虚言。然而文天祥誓死不屈,令他无可奈何。更使得他气愤的是文天祥竟然不俯首,不屈膝,不下跪,公然藐视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

次日,金銮殿上忽必烈闪凤目巡视群臣,说:“昨日提讯文天祥,大家有目共睹。对他应该如何处置?”

太史令出班奏道:“昨夜土星犯帝座,十日之内恐有大变。”又有官员奏道:“民间谣传有人要来夺文丞相。”殿上文武官员听了躁动不安。

参知政事麦术丁力奏曰:“适才各位同僚议论说,这些谣传都应在文天祥,朝廷待他宽厚,希冀他幡然醒悟,一拖二年有余,吾等耐心有限。他既不归附,不若如其请,赐之死。”

忽必烈见众官员愤愤不平的表情,遂准其奏。刑部尚书和大理寺领旨,回去下了杀文天祥的斩立决文书,交付与宣使。宣使领了一队金鼓,也就是一锣、一鼓、一唢呐、一笛和一胡笳,吹吹打打去北兵马司监狱提文天祥。一路上吸引了很多市民跟随。

文天祥在牢房里听到外面街上锣鼓声响,到监狱外停留。过一会,乌马儿打开牢房门进来了。

“文丞相,恭喜了。”

文天祥立即明白时候到了。他坦然地说:“好的。”

这时候张弘毅夫妇进来了。他们跪下哭泣:“太突然了。太突然了。”他们是听到金鼓和路人传说来的。

“别哭。吾求仁得仁,有何不好。应该高兴。”文天祥扶他们起来。

张弘毅说:“师相放心走好。一切后事有我们料理。”

“要上路了。”乌马儿和一个狱卒拿了枷锁进来。

狱卒取下文天祥的黄冠。顾玉纾为文天祥梳理头发,在头顶盘好,整理好他的衣服。狱卒给他戴上木枷。

文天祥与乌马儿告别,谢谢他的照护。乌马儿呜咽地说:“让我送丞相一程。”他领了文天祥出牢房。

在锣鼓声中,文天祥出监狱。他看到天空阴沉,感觉寒意逼人。围观的人呼唤他。他摆脱乌马儿的搀扶,跟随宣使前行。乌马儿一直送到刑场。张弘毅夫妇被隔开了,只能随市民一起走。

在从北兵马司监狱通向柴市刑场的路上,很多人围观。他们看到文天祥丰姿伟岸,蓄五绺长须,穿深灰色长袍,系紫色腰带,昂首挺胸,脸上含着微笑,色扬扬不变,戴着枷锁,顶着隆冬寒风前行。

“色扬扬不变”是《昭忠录》一书的描写。它展现文天祥强大的精神力量。我想到同荆轲去刺秦王的武将秦舞阳上到秦始皇的宫殿里,脸色变得煞白的表现,明白了“色扬扬不变”才是从骨子里的大无畏。

到了刑场,市民被士兵挡住。宣使高声告知市民:“文丞相是南朝忠臣。皇帝要他归顺我朝便封为丞相,他不答应。故此按他的请求,赐他一死。他不能与别的死刑犯人相比。尔等不可闹嚷。”

文天祥被带到行刑官的桌前。行刑官问:“文丞相现在有什么话说?如果请求免死,还可以奏请皇帝赦免。”

文天祥说:“我多次求死,此正合吾愿,何须多言。”

在大明殿金殿上,朝臣在讨论安南局势,忽必烈无心听。他陷入沉思。他看到他身处在旷野中,四顾无人。文天祥站在对面看着他,看得他渐渐变小。

卫士上殿报告:“文天祥已经押赴刑场,等待处死。”

忽必烈忽然醒悟:“文丞相,好男子,不肯为吾用。一时轻信人言杀之,诚可惜也!我好后悔,不能杀文天祥,速速去赦免,不许杀。哪个混蛋要我杀文天祥?”

一校官跑下殿,出宫门后上马,奔向菜市口刑场。

“求大宋列圣在天之灵护佑我的魂灵回到南方。”文天祥走到刑场中间,问市民哪是南方,他向南方跪拜。

这时候乌云翻滚,大风扬尘。刽子手取下木枷,搬张椅子让文天祥坐。文天祥移动椅子,面向南方端坐。两名刽子手持着雪亮的刀站在他身后。

大风扬尘,天昏地暗。校官马失前蹄,摔倒了爬起后又上马前奔。他喊“刀下留人!”可惜他到晚了一步。文天祥已经被执行死刑。

文天祥于公元1279年11月被押送到大都,监禁在北兵马司土牢里,于公元1283年1月9日就义,享年四十七岁。

张弘毅夫妇跪在文天祥遗骸旁号啕大哭,感动无数市民。有几个人上前安慰他们。当场有仰慕文天祥的十义士凑钱置备棺木安葬。他们为文天祥装殓时候见到他面色如生。

张弘毅在文天祥的衣带上发现他书写的文字——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言,今天与之机,谨南向拜以死。

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众人读了无不感动。他们看到文天祥为崇奉的“仁”和“义”的信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人把这文字称为《衣带赞》。张弘毅把文天祥的衣带收藏起来,以后交给他的家人。

明代学者王世贞对文天祥有这样一段评论:“读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称也,余以为不然。夫信公非无才者也。当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已去,而信公以一员郡守,募万余乌合之众,率以勤王而众不溃。此非有驾驭之术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窜免,间关万死,而后至闽复能合其众,以收已失之郡邑。而所遣张汴、邹洬遇李恒悉败,既再败而再合矣。而举军皆大疫,死者过半。五坡之役,复遇张弘范以败。凡天祥之所用将,皆非恒范敌也。”

文天祥暂时被安葬在小南门外五里的路旁,待张弘毅以后迁回家乡。坟墓修得简陋,墓前竖一石碑,上刻“信国公”三字。

旧历四月,今历五月,天气已经稳定向暖。张弘毅夫妇将要返回家乡。他们做好准备启程。

张弘毅去小南门外文天祥墓,烧了香烛纸钱叩头,取出文天祥遗骸送去火化场火化了。他用木盒盛了文天祥颅骨带回家来。他将木盒供在桌子上文天祥的牌位前,牌位上写着“有宋信国公文讳天祥公之位”。夫妇二人进行了祭奠。

他们去给房东辞别,说明天早上就启程回乡。房东老夫妇真是舍不得他们走,他们住了这些年,已经像是自家子女。老夫妇赠送他们一些盘缠。

次日拂晓,天清气朗,祥云满天,鸟在树上鸣叫。张弘毅开门出来,把一个包袱放在独轮车上拴牢。包袱里面只是换洗衣服和一个小包装的文天祥的牙齿和头发以及文天祥的诗集,别无长物。房东老夫妇送他们出门,流泪送别。顾玉纾手捧文天祥的牌位和盛文天祥颅骨的木盒坐上独轮车。张弘毅推车上路。

他们很穷,雇不起车船,得步行,一路上晓行夜宿,十分注意路途安全。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古时候道路差,现在从北京到江西吉安只一千多公里,那时候道路弯弯曲曲,竟然有七千多里长,还要翻山越岭。他们四月出发,八月才到达。徒步行走七千里,需要很大毅力,其辛苦可以想象得到,所幸一路平安。

在路上为减轻疲劳,他们唱歌——

我们行走在大地,

融入天地的无边无际。

步步感受大地的托举,

心中充满生命的欣喜。

古老宽广的大地,

你隐藏多少故事传奇?

你见过无数次冲天的火光,

听过洪流般驰过的铁蹄。

你只是沉默不语,

让岁月抹平疮痍。

又用你载物的厚德,

让万物繁衍生息。

生于你复归于你,

芸芸万物生生不息。

繁荣衰败一刹那,

光阴过往不留痕迹。

啊,大地,古老的大地。

啊,大地,古老的大地。

我们行走在大地,

融入天地的无边无际。

步步感受大地的托举,

心中充满生命的欣喜。

我忍受着欺凌践踏,

等你把我从尘埃扶起。

我能够忘记一切苦难,

只因为有你一生相依。

我们携手前行,

栉风沐雨,挨饿忍饥。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只想早日回归故里。

生于你复归于你,

芸芸万物生生不息。

繁荣衰败一刹那,

光阴过往不留痕迹。

啊,大地,古老的大地。

啊,大地,古老的大地。

那天下午他们到了太和镇头,两人都心情激动。进镇之前,张弘毅停下车休息。他和妻子站立在赣江边上,沉默不语,望着滚滚流淌的江水。他们来到镇头,一家包子店铺的老板出来迎接。这是杨富。自从张家帮他摆了施粥的摊子后,他就索性开了个包子铺。

杨富坚决邀请他们进店喝碗粥。他妻子见到张少爷也很高兴。顾玉纾喝粥时,眼泪扑簌簌落下来。

张弘毅到家门口,朱庆把他们接进屋。他早就收到信说他们要回家。现在终于到家了,张弘毅夫妇心里安定了。朱庆夫妇很高兴地迎接主人,正房早就为他们收拾好了。朱庆夫妇住在小院子里,月涵已经有了个小儿子。

次日,朱庆套车送张弘毅去青原。张弘毅将文天祥之颅骨、牙齿、头发和诗文集交于文氏族人。后来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文璧卜葬文天祥于富田东南二十里的鹜湖大坑(今青原区木湖村)。文天祥继子文升搭庐守墓三年,以表孝道。明朝推翻元虏之后,明太祖朱元璋颁旨敕封文天祥为天下都城隍之神。城隍神塑像以宋代朝冠,源出于此。文天祥的诗集也得以刊印,传播至今。

文天祥在世的时候,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死不屈的事迹就已经被广泛传颂。他慷慨就义后,人民哀悼颂扬他,他们的悼念没有受到异族统治者的干预。相反,忽必烈对文天祥有祭祀追封。蒙古人元朝脱脱丞相主编的《宋史》以极大篇幅实事求是地赞扬文天祥,而将投降过去为蒙古人效力的汉奸留梦炎列入了《贰臣传》。

人民对文天祥公的纪念广泛而持久。明朝洪武九年,关押文天祥的北兵马司监狱遗址改建为“文丞相祠”,至今保存。在文公被俘的地方五坡岭建了“方饭亭”。他的故乡和他足迹所到之处江西闽粤一带建立了众多的文天祥纪念馆。深圳南头古城内有信国公祠。深圳南山建有文天祥纪念公园。我们发现除了佛寺道观宗教建筑以外,在纪念奉祀圣贤的祠堂中,“文庙”“武庙”之后,最多的是属于文天祥的。这反映了文公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

中国人有精神信仰,这是他们行为的准则,可以同样为之奉献,甚至牺牲。而不惜飞溅颈血以坚守信仰的文天祥就成为人们崇拜的英雄,效法的榜样。在抗日战争中,多少英烈高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赴难。

甚至在平常的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撕扯,人们想起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会毅然决然做出正确的抉择。

文天祥的伟大精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