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舞台剧影视剧花开几朵(1 / 1)

当初来湖北的时候,杨俊曾经提出要成立湖北省黄梅戏剧团。她来了以后,成立省团这件事一直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杨俊口中和其他人笔下的章华荣,是个特别值得一说的人,著名作家刘醒龙在《黄梅戏回娘家》的序里这样评价:

当时他(章华荣)是黄冈创作室主任,在我这样的青年工人面前,如此名头已是足够权威。后来相关部门决定成立湖北省黄梅戏剧团,其时传统戏曲正日渐趋于低谷,无从知道,那些决策者在选择章华荣先生领衔创业时,是否注意到他身上以苦为乐历久弥坚的珍贵品质,只能说,当初对章华荣先生的选择,是黄梅戏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太大,但也绝不可以嫌小的一种幸运。章先生有足以成为优秀作家的才华,在我的记忆中,从熟识到陌生的章先生,实在是将人生最成熟的岁月呈献给了黄梅戏艺术。

一个有才华的作家,选择了戏曲,是戏曲的幸运,也是章华荣自己的幸运。而更让人钦佩的是,他能舍得下面子,受得了辛苦,一个一个去安徽找人,不怕对方的冷眼相对,不怕别人的言语讽刺,只做身前事,不顾身后名。

多少年后,章华荣先生非常自豪地说:“我在安徽名声可不好,我是挖人墙脚的人。”说这句话时,他的眼笑得眯成一条缝儿。

1989年8月28日,湖北省黄梅戏剧团在黄州挂牌成立。自此,杨俊在湖北有了安身立命的“家”,实现了她当初的愿望。

当初杨俊提出要成立省级剧团,大多人不是太明白其间的利害关系,这就要说到章华荣和时任黄冈文化局局长的徐长松关于成立省级剧团的一段谈话。

他们说到,发展湖北黄梅戏要借鉴的安徽经验是什么?

黄梅戏从湖北到了安徽后,迅速发展起来,这是黄梅戏的第一次飞跃。而第二次飞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其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安徽省委副书记桂林栖。桂林栖是黄梅县人(安徽黄梅戏的兴盛少不了湖北人的参与),1927年参加革命,1949年4月任安庆地委书记,带着对黄梅戏的感情,他把流散到各地的黄梅戏艺人陆陆续续请到安庆,成立了安庆戏剧协会。1952年,已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的桂林栖把严凤英、王少舫等人组织起来,成立演出团,赴上海参加华东戏曲汇演,严凤英、王少舫合演的《路遇》轰动上海。1953年,还是桂林栖把安庆黄梅戏迁到合肥,成立高规格的省级剧团,然后,桂林栖做了两件事,一是为剧种定名字,去掉黄梅调的“调”字,去掉采茶戏的“采茶”二字,合起来,称为黄梅戏。二是组织名家整理改编《天仙配》。1954年,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舞台剧《天仙配》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汇演,获得多个奖项,随后电影《天仙配》蜚声海内外,黄梅戏剧种也一跃而上,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湖北省黄梅戏剧团挂牌仪式(1989年)

这是黄梅戏在安徽的历史片段,也是在安徽创造的经验。

他山之石可攻玉。

如果要借鉴经验,就应该也成立一个省级剧团,这样才能有更高的级别,更好的待遇,更好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把黄梅戏做大做强,同安徽竞争。

不得不说,杨俊是有远见的,她当初提的要求是获得职称和成立省团。职称是和切身利益相关的,那时节,职称很神圣,职称是对一个人的能力肯定,也是物质保证,保证和别人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而成立省级剧团,才能站在高位上与人比拼,才能真正实现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最初梦想。她到这里所要迈过的第一个台阶,就像故宫里的宫殿,必须矗立在高台之上,见了先给人以仰望和压迫感,整体才有了厚度和高度。也只有成为省级剧团,才能有更多的人才,才能吸引好的演员、好的编剧、好的导演、好的作曲等。一个好汉得三个帮,众人划桨才能开大船。这是杨俊作为一个好戏曲演员的自觉认识,这也是她具备管理才能的初露峥嵘。

●《天仙配》(杨俊、张辉)

不得不说,湖北对黄梅戏的发展,支持力度很大。

杨俊和张辉两个好演员找来了,没有工作籍,重新办理;没有户口,重新入户;没有房子,新盖的宿舍楼就有他们的;没有职称,马上特批;没有班底,迅速组建;没有院团,马上成立。

一切都有了。

接下来,就是艺术创造了。

经过集体讨论,他们第一出戏选择了《天仙配》。

《天仙配》的故事妇孺皆知,黄梅戏更是随着《天仙配》电影走上大剧种的行列。

至于为什么要排这个戏,章华荣先生解释道:

成立湖北省黄梅戏剧团,排的第一个戏是《天仙配》,这是打炮戏。当时有几个选择,一个是《天仙配》,另一个是《孟姜女》,第三个就是《罗帕记》,还有《女驸马》。最后为了稳妥,我们选择了《天仙配》,因为《天仙配》天上人间大开大合的传奇性,具备了我们主创人员所有的期待和可能。我们在好听好看上下了功夫。

《天仙配》排成后,向湖北省委汇报演出,这是他们第一次亮相,结果好评如潮。北京的一些专家包括中央电视台的人都说,像是湖北黄梅戏回娘家的样子。不过,再怎么肯定,再怎么说好,在观众心目中还是安徽的,不是湖北的。这一点,杨俊知道,章华荣知道,好多人是明白的。只是到底怎么做,都在摸索中。

1989年,杨俊以《天仙配》开启她来到湖北的艺术历程。这时的她还在传承的过程中,她把艺校学到的技能和从事影视工作得来的经验,还有黄梅戏前辈们留下的感悟,汇成一体,在湖北地面上演她的第一个角色。

同年,在《天仙配》上演同时,被上级任命为湖北省黄梅戏剧团团长的章华荣就开始排第二部舞台剧。彼时省团刚刚成立,需要一出新戏来夯实这个团和演员们的地位,他就找到了湖北籍著名导演余笑予。余导拿出了一个剧本,名为《僧尼浪漫曲》,是根据《化缘》《思凡》《下山》等折子戏改编的。

章华荣团长在中层干部会上表示:

我们这个团刚刚成立,还未在全国造成影响,必须要连续打三个响炮。《天仙配》只是开了一个好头,打响了第一炮,第二炮排什么戏,事关重大。我的意见是排《僧尼浪漫曲》,原因有三条:一是剧本比较成熟,这是根据传统折子戏重新改编的轻喜剧,情节幽默风趣,妙趣横生,有的时候令人捧腹大笑,有的时候又叫人啼笑皆非,戏剧效果会十分强烈,同时,小和尚小尼姑两个人物非常适合杨俊和张辉。二是这个戏唱做念舞样样俱全,而且还有绝活,这对我们的演员,是一次极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三是有个好导演余笑予,他是全国著名的戏曲导演艺术家,被誉为戏曲界的“国宝”,他曾为十几个省市十几个剧种排了三十多台戏,十多个戏获得了“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我之所以选中这个剧本,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选导演。我可以断言,只要我们紧紧地依靠余笑予这个“国宝”,他将会为湖北黄梅戏剧团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成绩。

●以黄梅戏的看家剧目《天仙配》开启湖北艺术历程

章华荣的思想工作获得所有人的认可。经过剧本的打磨和音乐成型之后,《僧尼浪漫曲》正式开始排练。

剧团里的所有人,都如饥似渴地在场上看余导排戏,戏里的小尼姑,二八年华,见到正值青春的小和尚,不免就思凡。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前黄梅戏里女性角色的戏,也是不同于已经有表演经验的昆曲和京剧的这么一个小尼姑。杨俊如获至宝,如同海绵一样,吸收着余导带来的经验,体会着要从青春里跳出自我的一个被禁锢的女人的心路历程,揣摩着可以用到的戏曲程式,领会着导演的意图。别人去休息时,杨俊还在排练场上挥洒着汗水,这个角色不是七仙女,不是小春红,却有着杨俊本真的一丝气息,那便是一股子倔强,一股子突破禁忌的试探,一股子“不服周”。

1990年3月,《僧尼浪漫曲》正式排练,4月排练完成。

排成后的1990年4月1日,杨俊拜了余笑予为师。

1992年5月23日,在湖北省文化厅隆重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湖北省剧种汇演时,此戏第一次上演。来自湖北省各专业戏曲院团的演职人员、北京专家、中央和省市新闻单位的记者、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观看了此剧。

这次全省剧种汇演中,评出六位金牌演员,杨俊名列榜首。

之后,《僧尼浪漫曲》在湖北、江苏、河南、安徽、北京、台湾演出五百多场,赴台演出前更名为《双下山》。这出戏一出世即受到了热捧。

杨俊对戏剧的体验在《双下山》之后上了一个台阶,在守本创新的路上,她拥有了自己的代表作,这是她艺术里程上很重要的一步。

《天仙配》《双下山》之后,在湖北省黄梅戏剧团的创业蓝图里,有了舞台剧,还要有电影、电视才能让以杨俊为代表的湖北黄梅戏真正做到家喻户晓。这时,王冠亚写出了电视剧剧本《貂蝉》。王冠亚因为严凤英的遭遇,曾经萌生过离开安徽,和杨俊他们一起来湖北的想法,但湖北省方面考虑到王冠亚的身份——既是安徽的一块牌子,又是黄梅戏的一块牌子,如果他像杨俊那样,扔掉工作,只身到湖北,恐怕会影响到两省的关系,因此没有答应他到湖北来。当时的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阮润学托章华荣给王冠亚捎了一句话:不来湖北,照样可以为湖北黄梅戏做贡献。王冠亚记住了这句话,很快就写出了《貂蝉》。

拍摄《貂蝉》得到了黄冈地委的支持,确定由杨俊饰演貂蝉,张辉饰演吕布,由黎式恒执导,徐志远作曲,章华荣任制片主任。一年多时间,《貂蝉》拍摄完毕,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了这部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引起强烈反响。

这是杨俊在湖北的第一部黄梅戏电视剧代表作。

第二年,即1991年5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颁奖大会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举行,由湖北省黄梅戏剧团、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共黄冈地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六集黄梅戏电视连续剧《貂蝉》获得戏曲片“飞天”奖。湖北黄梅戏第一次登上全国性的领奖台,以杨俊为领军的湖北黄梅戏开始走向繁荣。

同年,为了实现湖北黄梅戏影视剧全面发展的规划,黄梅戏电影《血泪恩仇录》开拍。这虽是湖北黄梅戏的第一部电影,却是杨俊继《孟姜女》之后的第二部戏曲电影,之后又有了在湖北的第三部和第四部黄梅戏电影。

来到湖北黄冈短短3年,杨俊的演艺事业像坐着火箭一样突飞猛进,剧、影、视全面开花。她的个人发展和湖北黄梅戏的发展是并驾齐驱的,她在这样的大环境大氛围里,体验到了做主角的快乐,体验到了演员在舞台上纵情策马的快乐,唱念做打,可以倾注在角色中,代替角色站在灯光下与观众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