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是南宋时期抗金北伐的代表人物。钱钟书曾于《宋诗选注》中评价他说:“陆游的爱国情绪饱和在他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马的画,碰见几朵鲜花,听到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这股热潮不但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陆游一生虽然没有担任什么重要官职,却也有大半年岁在宦海浮沉,一直与“投降派”斗智斗勇。从少年起,他的仕途便走得极其坎坷,但一腔热血包裹着他,让他总是站在高处,以更大的格局看待问题。如果用同龄人的眼光看待他初入职场的遭遇,那么他经历种种后始终如初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无疑是非常豁达且值得我们学习的。
01
按照陆游的身份设定,仕途之路应该很好走才对。毕竟,陆姓一门,不乏大名人。从最早的楚地狂人陆通开始,纵观历史,吴越陆家作为江南望族,人才辈出:陆逊,三国时期东吴的“社稷之臣”;陆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贽,唐代“王佐之才”,一代贤相……在古代看重家世背景的氛围中,陆游的出场可以说是带着同姓名人光环的。
到了宋代,从陆游的高祖陆轸开始,山阴陆家这一支也开始世代为官。在世家中成长的陆游,没有令大家失望。据《宋史·陆游传》记载,陆游12岁就能写文章,还因为父亲与祖父的官职功绩,获得恩荫,拿到了九品官职——登仕郎。
12岁就拿到入仕门票的陆游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他对读书之事十分用功,也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想法。
1142年,抗金将领岳飞身死,16岁的陆游为此十分难过,但他此时还想不到,那个极力倾轧岳飞的秦桧,后来也成了他仕途上的大麻烦。
在陆游的成长过程中,抗金一直是吸引他的主旋律。20岁那年,宋与金的势力在大散关附近相持不下,陆游此时身在嘉州,他喜欢诗词,知道这里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岑嘉州”曾经待过的地方。他正当英雄少年,向往那种慷慨激昂的壮志豪情。在看过大散关要塞的作战地图后,心中激越,写下《观大散关图有感》。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抱此志,五十犹臞儒。
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劲气锺义士,可与共壮图。
坡陀咸阳城,秦汉之故都,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
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
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
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上寿大安宫,复如正观初。
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螘殊。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
——〔宋〕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
陆游从小饱受战乱之苦,早早地就萌生了忧国忧民之心,若是按着正常的发展轨迹,他心怀宏图壮志,又有满腹诗书才华,今后定能在政治之路上大有一番作为。
但是命运的变化说来就来,人生的剧情从来就没有什么给定的剧本可走。原本便经历了颇多不顺的陆游,在29岁这年,按要求参加了锁厅试。
所谓的锁厅试,清代文学家袁枚在他的《随园随笔·锁厅》中做了这样的解释:“宋现任官应进士试曰锁厅,言锁其官厅而往应试也。虽中,止迁官而不与科第,不中则停现任。”
也就是说,锁厅考试是获得荫补的官员子弟们的一场进士考试。虽然参加考试的都是宗室后裔、高官后代,但如果考不过问题也很严重:落榜的他们会保不住现在通过恩荫获得的官位。
以陆游此时的才学,锁厅考试是不难的,他早已是个“身经百战”的资深考生。这一次考试,他吸取了前几次失败的教训,是有备而来。比起其他职场新人来说,此时的陆游更像是一个蓄势待发的成熟大哥哥,实力、经验、阅历,这些综合实力加诸一身,成功在望。
主持此次锁厅试的主考官陈子茂,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他见到陆游的答卷后,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于是将陆游判定为本次锁厅试的第一名。
02
按照当时考试的规章制度,经过锁厅试筛选的考生们,还需要参加礼部主办的省试。通过省试之后,则需要参加皇帝亲自担任主考官的殿试,最终由皇帝来决定各位考生的名次。
在这样一轮轮考试下来,这些高官后代的恩荫子弟们便成为天子门生。
有权决定殿试名次的皇帝,一般会参考前两轮的考试结果。也就是说,陆游在第一轮锁厅试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如果他保持这个势头,经过省试后进入殿试,将会率先获得皇帝的重视,这样正常发挥下来,他的排名一定不会太差。
然而陆游在信心满满参加完省试后,发现自己落榜了。
原来,当时与陆游一起参加考试的还有秦埙,他是秦桧的孙子。后来陆游到秦埙的家中去拜访过他,在《入蜀记》中描写道:“晚,见秦伯和侍郎。伯和名埙,故相益公桧之孙。延坐画堂,栋宇闳丽,前临大池,池外即御书阁,盖赐第也。”
那已经是秦桧死去多年后的景象,而他搜刮来的“富丽堂皇”依旧在那里,更显得彼时秦桧的财富与势力是多么可怕。
权臣秦桧一向要得很多,这一次,他为了让自己的孙子秦埙获得榜首,颇费了一番心思。早在第一轮的锁厅试开始前,秦桧就给主考官陈子茂施压,暗示他将秦埙判为第一名。
在徇私舞弊上,秦桧做得明目张胆。
他的算盘打得好,按照计划,秦埙锁厅试获得第一名,第二轮的省试主考官是他的自己人,名叫魏师逊,另一位主考官汤思退也可为自己所用,如此一来,秦埙必定也是榜首。等到参加殿试时,秦埙作为前两轮考试的第一名,必定会让皇帝刮目相看,最终的状元之名想必是唾手可得。
但秦桧的计划在第一轮就出了差错。锁厅试的主考官陈子茂刚正不阿,在秦桧的强权威压下,依然给了陆游第一名。当然,陈子茂也给秦桧留了些面子,将第二名给了秦埙。至于秦埙究竟是因为才华还是爷爷的关系才获得的第二名,就不得而知了。
秦桧得到秦埙屈居第二的消息,一方面对陈子茂十分不满,问罪于他;另一方面也对陆游这个才华出众的年轻人颇为忌惮。
别看秦桧如此忌恨陆游,其实两人年龄差距很大。在陆游还只是个7岁孩童的时候,秦桧早已是权倾朝野的宰相了。但这两人是天生的敌人,陆游从少年时起就志在抗金,而秦桧则是全力主和的投降派第一人。
在省试中,陆游的成绩刺伤了秦桧,令原本就对陆游不满的他怒火中烧。
作为职场老油条的秦桧,才不愿意给年轻人任何爬到自己头上的机会。在他的一路升迁中,多的是用尽手段的排挤陷害,不仅朝中的官员们在他的阴谋诡计中受到打压,很多考试成绩好的年轻人,都因秦桧以自身的利益为先,而失去了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
秦桧,他的存在给很多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上了心寒的一课——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比比皆是。
这一次,秦桧给自己派系的两位主考官下了一道命令:不许让陆游通过省试。因此,原本省试成绩不错的陆游,反而被两位考官撤下了名字,成了被淘汰的人。
锁厅试的第一名在省试这一轮被淘汰,自然失去了参加殿试的机会。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在爷爷的助力下顺利成为省试的第一名,在后来的殿试中,皇帝只给了他探花的名次。秦桧千算万算,依旧未能如愿,更加深了对陆游的恨意。
至于秦桧十分在意的状元身份,则花落张孝祥。他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考上状元时才二十出头,后来因为替已死去的岳飞申诉冤屈,受到秦桧的压迫。
03
当然,在朝堂之中发生的这一切事情,与陆游都暂时无关了。
得知自己被礼部省试淘汰的陆游是失落的,他去了沈园散心,又遇上了自己过往的情劫——前妻唐琬。于是在心碎情伤的最深处,他写下了《钗头凤·红酥手》。
生活的磨难有时就是这样,在人心最脆弱的时候又添重击。也许后来陆游得知自己考试不通过的原因,会更觉得人生步履维艰。
就这样,步入30岁的陆游经受着人生和仕途中的不公平。他也出自名门世家,也知道这官场的黑暗之处,却没想到,竟有人能一手遮天,权力如此之大。
作为一个职场新人,无意间得罪了小人怎么办?
作为一个职场新人,无意间得罪了小人,还是个权势滔天的小人怎么办?
对陆游来说,他只能充实自己,等待时机。
年少时期的陆游是激昂奋发的,他在《目昏颇废观书以诗记其始时年七十九矣》诗中回顾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写道:“少时业诗书,慕古不自量。晨暮间弦诵,左右纷朱黄。积书山崇崇,探义海茫茫。同志三四人,辩论略相当。落笔辄千言,气欲吞名场。忽焉六十年,缘鬓久已霜。”
这样一个对自己满怀信心的少年,现实中却经历坎坷,在秦桧主导的官场之中,寸步难行,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他并未因此愤世嫉俗,拒绝官场——他从十几岁起就为了考进朝堂而准备着,自然不能轻言放弃。
早在陆游29岁参加锁厅试之前,他已经参加过多次会试,期间的千回百转,已是艰辛不已。
那时他18岁左右,两次参加考试,成绩却都不理想。在分析与学习之中,陆游发现,他的短板来自自身。因为他在学习生涯中一直研习诗文,在经学方面没有太多准备。看清了自己失利的原因后,19岁的陆游开始主攻经学。但刚开始时,陆游却因为学习不得法门,对自己有过极其失望的情绪。
就在这期间,陆游还经历了与爱妻唐婉的被迫分离,又因父母之命不得不与王氏结婚,兜兜转转,心思还是要继续回到学习上,本已渐入佳境、准备充分的他,偏又遇上父亲的离世。陆游在痛苦之余继续备考,并按照当时的规定守孝三年,三年都未能参加科举。
就这样,年华匆匆流逝,他静心学习,默默准备,终于在29岁的锁厅试中,迎来了人生第一个成功与认可。但很快,他就被秦桧拉入了深渊。
秦桧的肚量甚小,29岁的陆游考过了自己的孙子,他就让陆游在30岁的考试中名落孙山。不仅如此,陆游也被列进了他的报复名单中。
此时秦桧的党羽颇多,他的一句话,就能让陆游再无入仕之门。
青年时期的陆游是自信的,但他在无端的失败中,开始怀疑起自己。29岁之前的他,不惧打击和失败,因为他能清楚认识到失败的原因,从中获取经验,让自己变得更完美。而这一次,失败对他来说是令人迷茫而消磨意志的。虽然考试每年都有,但是陆游还在迷茫中求索,并没有马上参加下一次的考试。
他仕途坎坷,但好在还有云开月明的一天。
忌恨陆游的秦桧年龄大了。1155年10月,秦桧去世。在《宋史·陆游传》的记载中,陆游的仕途始于秦桧死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
04
得知一直压迫自己的人去世了,陆游却没什么心情去得意。他的格局在于天下与百姓,从他少年发奋读书考科举开始,陆游就是为了站上一个足够高的高度,为百姓做事,为抗金奉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秦桧死后的这一年开春,秦桧一派的曹泳被贬谪至新州,这让陆游想起主战派的张浚。当年张浚因秦桧的陷害排挤,被贬于湖南。陆游心中有一丝担忧,于是借诗抒发,诗的题目是《二月二十四日作》,他在诗中含蓄地发问:“主战派的张浚何时才能回朝抗金呢?”
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且祈麦熟得饱饭,敢说谷贱复伤农。
崖州万里窜酷吏,湖南几时起卧龙?但愿诸贤集廊庙,书生穷死胜侯封。
——〔宋〕陆游《二月二十四日作》
上次参加礼部省试名落孙山后,陆游回到故乡山阴,住在云门山草堂。那时的陆游在消沉之外,更见到了南宋百姓为了躲避金人而度过的艰难时日,抗金之心愈发坚定。如今没有了秦桧的压迫,陆游的仕途真正开始了。
除了保有年少时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以外,他还在岁月的沉淀中变得成熟。
此时的陆游已经三十多岁,第一份官职是福州宁德市的主簿,经过慢慢升迁,入京任职。后来宋孝宗继位,陆游获得进士出身,并成为枢密院的编修官。在经历的宦海沉浮中,他以自己的力量,为抗金做着种种努力。
秦桧给陆游带来了许多曲折坎坷,让他消沉无奈,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方才重见天日。但陆游为官后并没有失去本心,借机报复。相反,后来陆游经过蜀中,早已过了青春岁月的他,遇见了当年锁厅试中的第二名——秦桧的孙子秦埙。此时的陆游早已知晓当年的缘由,也知道,正是眼前这位小他十几岁的年轻人,让自己当年在省试中被除名,度过了失落万分的两年。但他不是秦桧,不屑用排挤陷害的手段对付别人。
时过境迁,那个作恶多端的秦桧已经死去。陆游到秦埙的家中拜访他,见到他家当年留下的辉煌,与他平静地交谈,这段经历也出现在了陆游的《入蜀记》之中。
很少有人能达到陆游的心境。那些用心险恶打压自己之人,与那些被排挤和被针对的年岁,陆游在著作中也不过是用平和的语气记录着。他见秦埙的宅子秀丽宏大,就写“延坐画堂,栋宇闳丽”,谈到如今秦家在秦桧死后的状态,就据实写下。我们能从他的《入蜀记》中得知那时秦埙的近况,也能从陆游的笔法中,看出他的心胸格局。这样一番对比下来,更显得当年秦桧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炜,秦伯和馆客也,言秦氏衰落可念,至屡典质,生产亦薄。问其岁入几何,曰米十万斛耳。
——〔宋〕陆游《入蜀记》
在陆游为官的数十年中,从历史记载和同时代的诗文中可以看到,他为抗击金人的侵略而耗尽心力,就连临终都不忘写下一首《示儿》,让自己的儿子在南宋收复失地,完成抗金大业的那一日,记得告知已身在黄泉之下的他。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