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文坛的成就颇丰,获得了许多荣誉称号。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为推动诗文革新发展而努力;他是与韩愈、苏轼等人齐名的千古文章四大家,也是北宋时期最早的古文运动领军人物。这样一个时代先锋,因为勤学和才华,在青春时期遇到了不少愿意提点、帮助他的人。
除此之外,欧阳修自己也是个有主意的人,他学习当时的“网红”文体,能写出极佳的骈文,但他并不留恋于一时的成就,青春时期的他已经开始与友人研究起不一样的文风理论。同时具备才华与方向感的青年欧阳修,在前辈们的教导下,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01
绵州军事推官欧阳观,在知天命之年有了一个儿子。
老来得子是喜事,而且这还是欧阳家中的独子,自然备受珍视。欧阳观为这个孩子取名为“修”,或许是希望他一生修身养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是,欧阳观还没能好好看着孩子长大,教他读书写字,就在欧阳修出生三年后撒手人寰。年幼的欧阳修与母亲没有了经济来源,无奈之下只能投靠欧阳修的叔叔。
孩子的父亲早逝,孤儿寡母投奔亲人,这样的事情后来也发生在比欧阳修小了10岁的周敦颐身上。只是周敦颐运气好,所投奔的舅舅经济能力尚可,能为周家母子提供不错的生活条件。相比之下,欧阳修则没这么幸运了。欧阳修的叔叔热情地收留了这对无依无靠的母子,却因自身经济条件不佳,只能为欧阳修提供最基础的物质生活保障,其他的就无从谈起了。
可是欧阳修还小,想要将这个孩子培养成才,是需要经济支撑的。古代和现代一样,为了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各方面都需要钱。欧阳修的母亲是读书识字的文化女性,可以在家教孩子学习,但就算省去上学的学费,还要备下买各类书籍的钱。
这些钱,欧阳修的母亲是没有的。
在《欧阳修年谱》中,记载了学习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这个10岁孩子的求学之路:“公年十岁,在随。家益贫,借书抄诵。州南大姓李氏子好学,公多游其家,于故书中得唐韩昌黎文六卷,乞以归,读而爱之。”
从16岁起,欧阳修开始尝试考科举。
第一次,他在随州参加解试却未能通过。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潜心准备两年的欧阳修在第二次考试时,成功进入了下一轮省试的应试名单。然而,他不是那种初次应试就发挥甚佳的考神。也许是缺乏考场经验的缘故,参加省试的欧阳修再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这一年他19岁,“落榜”二字在他头上盘旋不去。欧阳修不断在心中思量:虽然自己一直用功苦读,勤于学业,却依旧在科举的路上屡屡跌倒,究竟是方法不对,还是方向有误?
他重新启程,希望通过学习当时最流行的文体,为考试增加胜算。在欧阳修后来的回忆中,他称这种文体为“时文”。所谓时文,简而言之就是魏晋时期人们善写的骈文。因为骈文讲究对仗、善用典故与历史小常识,且句子很多都是由四个字或六个字组成,所以也叫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这是年轻的欧阳修在当时情况下,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
一方面,此时的朝廷官员之中早已盛行四六文,在公务文件中,使用这种文体来写作是一种比较赶时髦的做法。另一方面,在这个文人热捧骈文的年代,欧阳修用自己出众的文墨写出的四六文,是能够帮他叩开仕途大门的。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
——〔宋〕欧阳修《与荆南乐秀才书》
这时的欧阳修,像当今社会里迫切需要赚钱的年轻人一样,为了生存暂时放下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当年文坛官场流行华丽的骈文,于是考试失败的欧阳修为了挣钱养家,为了通过科举,选择去写红极一时的流行文体。就像现在受大众欢迎追捧的是网红直播,令不少向往名利双收的年轻人,渐渐把潜心学术的理想放到了一边,转而研究起了各种各样吸引人眼球的花样儿。
这也许就是公众追捧与热度的力量。
02
某闻在昔筑黄金之馆,首北路以争趋;附青云之名,使西山而起价。
——〔宋〕欧阳修《上胥学士(偃)启》
《上胥学士(偃)启》是欧阳修精心写就的拜谒作品,句中的黄金馆,也可称为黄金台。黄金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燕昭王姬职。在其继位后,为了吸引人才到燕国工作,姬职令工匠打造了特别的高台,在台上放置令人心动的黄金,作为给天下贤才的报酬,这是燕昭王求贤的诚意。
同时,姬职还为自己的臣子郭隗专门修建了一座豪宅,充满仪式感地将他请进去居住。这一系列举动之后,天下有才学的人都知道,燕国的国君是个重视贤才的人,自然愿意到燕国发展事业。
在欧阳修之前,李贺在诗《雁门太守行》中也借用这个典故,他写的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欧阳修的后半句则是出自另一个历史故事,指的是商朝与周朝交替时期,伯夷与叔齐逃到西山不愿吃饭的举动。他们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为了坚持自己心中的大义,用行动反对以暴制暴的战争行为,拒绝吃周朝地界上生长的任何一粒粮食。西山也称为首阳山,伯夷与叔齐在山上隐居,饿了就采摘山中的野菜果腹。虽然山下长满了可供二人饱腹的食物,可那是周朝的,他们不愿意吃,宁愿饿死。
就这样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伯夷与叔齐因饥饿而死,在弥留之际唱着歌,依旧在精神上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欧阳修在文章开头提到西山,是想表达自己那种坚定不移的青云志向。
文章好不好,首先要看第一句是否吸引人。在胥偃的眼中,这样饱含历史典故又用词精准、表意清晰的句子,是一篇上上佳作的开头。在通读这篇文章后,胥偃对欧阳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就是传说中的千里马。
胥偃的夸赞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客套话。在他看来,眼前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宝藏男孩,只要好好引导,他日一定有所成就。
为此,胥偃收欧阳修为学生,积极为他安排科举计划表和备考资料。后来,欧阳修不负期望取得好成绩,胥偃实在喜爱这个学生,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当然,那是以后的事了。
欧阳修始见偃,偃爱其文,召置门下,妻以女。
——〔元〕脱脱等《宋史》
如今的欧阳修有了前辈的悉心引导,在备考学习上事半功倍,轻松通过国子监考试,还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这一年,欧阳修22岁,时来运转的他仿佛考神附体,在随后参加的解试中再获高分,是成绩榜上的第一名。
按照考试日程安排表,顺利过关的欧阳修需要参加明年的省试,如果依旧通过的话,就差最后一步:殿试。
这一次的故事没有反转,欧阳修在省试中发挥正常。当时的主考官员是晏殊,为人正直,不接受任何徇私舞弊的行为。在这样公平公正公开的氛围中,欧阳修再次荣登榜首。
03
连续三次考试,一次比一次竞争激烈,欧阳修却能做到次次位列第一。这事放在一个23岁的年轻人身上,足以让他提前庆祝,高调炫耀!
接下来只剩下殿试,由皇帝亲自完成最后的打分。而皇帝会根据前几次的笔试成绩判定殿试成绩,因此前面考的名次靠前的人,殿试成绩都不会差。
作为连续三场考试的状元,欧阳修说不定已经在脑海中自动演绎了一遍皇帝定名次时的情景:御座之上,皇帝拿着欧阳修的资料看。第一页,哦,这个年轻人是监元;再翻一页,嗯!还是个解元;又翻一页,哟,省元!不错不错,表现也很好,给他殿试第一名!
想到这,欧阳修发自内心地高兴。于是,欧阳修给自己做了一身新衣裳。
欧阳修的新衣服放在广文馆的学生宿舍里,他准备在殿试当天穿上,用最棒的精神状态迎接最棒的结果,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簇新的衣袍被同宿舍的人看到了,就开玩笑拿来试穿。这人是王拱寿,当时18岁,与欧阳修一样通过了省试,正为接下来的殿试做着准备。
他穿上欧阳修的衣服,笑着对他说自己穿的是状元的衣服。可见,欧阳修即将成为状元郎这件事,成了一个就差正式宣布公开的事实。
然而,王拱寿在后来还有另外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王拱辰。他是李清照的曾外祖父,也是天圣八年的状元郎。
王拱寿之所以改名为王拱辰,是因为皇帝极其看重这个少年,专门为他赐名“拱辰”。
而天圣八年,欧阳修24岁,以为自己会中状元,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是这件衣服有特异功能吗,谁第一个穿上谁就是状元?
并非如此。
据后来参与考试管理的官员晏殊回忆,一切都是因为连续获得三个第一名的欧阳修光芒过于耀眼,他又完全没有低调行事的意思。适当的骄傲是好事,可过于骄傲,甚至锋芒毕露就是自负了。于是诸位考官商量来商量去,一致认为继续给他第一名,会让好好的一个人才被骄傲蒙蔽了双眼,所以给了他其他名次。
另一边,根据状元本人王拱辰在殿试现场的说法,这次殿试的题目是他之前模拟考试做过的。皇帝给了他第一名,实在的王拱辰还对大家实言相告,认为自己是因为提前猜到考题才发挥得这么好。
综合来看,欧阳修之所以与状元宝座失之交臂,一方面是考官希望他不要过于骄傲,多注重自身发展和才华修养;另一方面则是同期考生实力过于强大,才学与人品上佳不说,还能幸运地押对题。这一次,欧阳修实在是不能才气与运气兼得。
虽然没能如愿当上状元,但欧阳修的殿试成绩还是不错的,老师胥偃也很满意,将自家15岁的女儿嫁给了他。
04
经过科举洗礼后的欧阳修进入官场,第一份职务是在洛阳城担任留守推官。当时的洛阳叫作西京,欧阳修来到这里后,幸运地遇上一位和蔼可亲、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老领导——钱惟演。
之所以说这位上司受年轻人喜爱,是因为他十分尊重年轻人,也爱惜他们的才华,愿意为他们提供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
如今很多年轻人初到岗位,不论毕业院校与专业,有些上级总将打水、复印这样的琐碎差事交给他们。更有甚者,他们一面不信任年轻人的办事能力,不给新人任何锻炼机会,一面指责新人没有归属感与事业心,在工作上无所作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年长有阅历的上级和年轻热血的新人,就会陷入无法沟通、相互指责的死循环,拉大了本就难以逾越的年龄代沟。
作为西京留守的钱惟演就与这些领导有着天壤之别。他虽然与欧阳修年纪相差30岁,却也认真经历过青春,十分理解如今欧阳修的心态和需求。钱惟演根据才学分配工作,不会让新人欧阳修被无尽琐事消磨意志。欧阳修初次踏入职场就遇到了好领导,因此完全体会不到那种人生无望的感觉,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他才得以在职场中一直放心做自己,成就不一样的风格。
钱惟演还很支持这群年轻人出门交游。在他看来,这样一批杰出的文人聚在一起,是文坛盛事,也能激发他们的灵感。
有了领导的大力支持,此时的欧阳修与好友梅尧臣等人,开始了对古文的研究。这里说的古文,并非广义上的文言文,而是相对当时文坛最火的骈文而论的。
在欧阳修的眼里,当初为了通过科举考试所学习、创作出来的四六文,并不是他内心真正想写的东西。面对越来越华而不实的骈文,他虽然年轻,却也萌生了想要改变文坛风向的想法。
除此之外,几人在致力于古文的文学创作之余,也在洛阳的繁华盛景中留下了宝贵的回忆。
后来欧阳修的为政之路并不平坦,在经历被贬谪等人生变故后,他却依旧能打开回忆的匣子,将这段在洛阳度过的青春时光拿出来细品。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纵观欧阳修的青春故事,他一路走来,遇上了不少愿意给他成长空间的前辈。从收他为徒的胥偃,到殿试中考虑周到的考官们,再到职场里那位和蔼领导钱惟演,在他们的影响与帮助下,欧阳修得以一步步前行。
后来他不仅自身文学成就颇丰,还愿意做像前辈们一样的人,不吝推荐、鼓励自己遇上的每一位青年才子。在他的努力下,一位接一位文坛新秀崛起,他也成为众人眼中的千古伯乐,成就无数美名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