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经学家匡衡,以平凡身份和普通资质只身踏入官场,官至宰相,自始至终与他相伴的,是一册《诗经》。在匡衡的少年时期,因为用功读书,他为后世留下《凿壁偷光》的美谈,成为一代代学子的榜样。
可以说,匡衡和《诗经》是相互成就的,一方面,《诗经》给了匡衡美的享受,他也以《诗经》为助力,成功进入官场并得以立足;另一方面,《诗经》也因匡衡更加为人熟知。
这是一个忠实粉丝坚持不懈追逐明星的故事,只不过匡衡从小追的是《诗经》。
01
匡衡出身农家,父母和祖辈几代都是农民。与很多历史中的名士相比,他的家庭并没能带给他文学方面的熏陶。即便如此,匡衡也很喜好读书,尤其对《诗经》情有独钟。
匡衡生活的年代并没有纸质书籍,人们都用竹简来记载文字。竹简造价很高,携带和保存难度比后来的纸质书籍更大,因此大部分人家中藏书并不多,像匡衡这样的家庭,并没有太多读书的机会。为了能持续读书,匡衡需要付出比书香世家的子弟们更多的努力。
太穷,没有钱读书怎么办?
匡衡选择了一个古今通用的方法——勤工俭学。在班固《汉书》中记载:“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
匡衡打工之余还要学习,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但是匡衡的家庭不是一般的贫困,晚上读书需要光源,他有了书简,却负担不起灯油的钱。
对他来说,晚上读书点燃油灯,那简直是在“烧钱”。
怎么办呢?虽然夜晚有星、有月,但也不够明亮,无法用来读书。
匡衡发现,隔壁邻居家的灯火每夜都亮着。他想,书简能借来读,要是灯光也能借就好了。在晋代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中,将匡衡为了读书所想的这个方法记录了下来,直言匡衡勤学:“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将家中与邻居相靠的那堵墙凿了一个缝隙,隔壁的光透了过来,匡衡拿了书简在光下读书。
匡衡在众多书简中,看得最多、学得最透彻的就是《诗经》。在他看来,《诗经》是具有多种用途的,其中的诗歌不仅记载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还有许多可以学习的道理寓于其中,可以说是一部宝藏。
我们常说,验证一个人是否掌握一门学问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用自己的话将其中的内容说给大众听,如果能做到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讲出个中道理,那么就说明这些知识已经转化成了他自己的东西。此时匡衡对于《诗经》的理解,已经达到了化为己用的??层面。
根据《汉书》记载,人们听了匡衡讲解的《诗经》,会心情变好。也就是说,匡衡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经》,还能做到照顾听众情绪,让听众也爱上《诗经》:“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然而,匡衡有如此的才能,却离考中公务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汉代还没有如隋唐那样完善的、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来选官的制度,而是以察举和征辟的方式选官。匡衡有讲解《诗经》的才能,可以通过察举步入仕途。
但是,察举也是有考试的,其中的一项考试方法就是射策。
所谓射策,主要是考察应试者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如果列个备考书单的话,那么大概有儒家的十三部经书:《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这些就是古代莘莘学子日夜苦读的基础书籍,也就是他们口中的“十三经”。而以汉代来说,因为汉武帝最早将前五经作为主要的儒学官方教材,因此这个时期的匡衡不必学习“十三经”的全部内容,考试范围缩小了一半。
02
匡衡参加了当时的射策,他是博士的学生,按规定,掌握几大官方教材之中的一本即可。射策的主要考试方法是根据题目作答,而题目是主考官提前拟好,让考生随机抽签选取。匡衡跟随博士学《诗经》,他学习很用功,对《诗经》也理解透彻,但却始终无法通过射策的考试。
射策考试的成绩不以分数算,而以等级划分。在录取范围内,甲是最高等级,丙是最低等级。录取后按照甲、乙、丙来从高到低授予官职。
匡衡的考试成绩却连丙都达不到,因此无法进入仕途。
他自幼家贫,勤工俭学,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努力,才能达到当时学子学术水平的平均线,而这样的成绩,却连射策考试的录取线都达不到。对于匡衡来说,“天赋”这个词,好像从来都与他无缘。
幸好匡衡有毅力,他反复参加考试,持续学习。
他知道,自己生在平凡的农民家庭,没有显赫的出身或令人羡慕的背景,要想入朝为官,只能凭借自己的才华。他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也无法靠天分,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勤奋刻苦。
在一次次的射策考试中,匡衡总结经验,不因失败而放弃,反而每一次都更深入地学习,吸取更多新知识。他反复多次,直到第九次考试,才进入录取范围内。这一次他的考试成绩也并不是很好,只是堪堪达到录取分数线,得了个最末等的丙等。
匡衡的这段考试故事被写在了《史记·张丞相列传》中,短短的一句话,却带给后来想要踏入仕途的考生们无限的激励。没错,这是一个勤奋学习也不一定能成功的故事,但人生一波三折,匡衡因为坚持,反而巩固了学术基础,为今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丞相匡衡者,东海人也。好读书,从博士受《诗》。家贫,衡佣作以给食饮。才下,数射策不中,至九,乃中丙科。其经以不中科故明习。补平原文学卒史。”
在一次次的学习中,匡衡不仅熟读许多儒家经典著作,还对一直喜欢的《诗经》做了更多的研究,水平甚至已经达到了专门研究《诗经》的专家们的程度,在当时的《诗经》学术界中,很多研究者们都对匡衡有所耳闻。
《诗经》是匡衡的老师,教会他人生道理,支撑他在逆境中花费精力和时间去学习,也在后来成为他的优势。
因为《诗经》,没有身份背景的匡衡获得了大批学者的支持,就连当时的太子也听说过他,对他产生了好奇之心。匡衡有了名气,很快获得了升迁的机会,仕途上也一帆风顺。
数年,郡不尊敬。御史徵之,以补百石属荐为郎,而补博士,拜为太子少傅,而事孝元帝。孝元好诗,而迁为光禄勋,居殿中为师,授教左右,而县官坐其旁听,甚善之,日以尊贵。御史大夫郑弘坐事免,而匡君为御史大夫。岁馀,韦丞相死,匡君代为丞相,封乐安侯。以十年之间,不出长安城门而至丞相,岂非遇时而命也哉!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03
为官后的匡衡是十分幸运的,元帝刘奭在做太子的时候就十分称赞儒家学说的观点,而且他也和匡衡一样,对《诗经》有着特别的感情。元帝即位后,就对同为《诗经》粉丝的匡衡颇为重视。当时朝堂上有三股势力,分别来自元帝的母亲与后宫、宦官以及儒臣。匡衡就是元帝儒臣势力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射策考试成绩不佳的匡衡,偏偏能得到元帝的青睐?这还是要从《诗经》说起。
匡衡少年时就擅长讲《诗经》,经过多年考试的洗礼,对《诗经》的理解更是上了一层楼,所以讲解起来十分深刻生动。元帝为了能时常听匡衡讲述《诗经》,让他做了光禄勋,主要管理皇宫内的事务,这样一来,匡衡出入宫廷见元帝就很方便。
没过多久,元帝刘奭干脆让匡衡住在宫内,教授宫内的一众侍臣,以做到人人懂《诗经》,人人爱《诗经》。
匡衡的讲解十分具有吸引力,元帝刘奭有时也会亲自听他讲一讲,越听越觉得匡衡此人学问渊博,因此也更加看重他。
行走在宫闱之中的匡衡,因为给包括元帝在内的皇室成员和官员讲解《诗经》,所以很多人都想要尊他为师。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的匡衡,再也不是当年那个连灯油都烧不起的农家穷小子了,身份地位与过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纵观匡衡一路的仕途,除了运气好,恰好碰上皇帝喜欢的《诗经》外,还得益于匡衡一直以来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在机会来临时,凭着自身努力牢牢抓住它,靠着一身出众才华时来运转,完美摆脱当年那个次次考试都惨遭淘汰的失败者魔咒。
在元帝刘奭的心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后,匡衡接下来的仕途走得坦**平顺。上一任御史大夫因为违法被削去官职,那么下一任的御史大夫之职自然就让匡衡来接替了。又一年,上一任丞相不在了,元帝就任命匡衡为丞相。
这样一路走来,经历过考试失败的匡衡,进入仕途后一步步顺利升迁,从平凡农家小子到朝廷官员,从皇帝信赖看好的高级官员到封侯拜相,匡衡从学海到职场的路,走得比励志小说还要振奋人心。
在匡衡之后,如果有人想要鼓励学子们参加科举、走进官场,便会以匡衡为例,对同伴说:“你看你虽然现在学习不行,但是勤能补拙啊,你学学人家匡衡。”
可能会有人在心里想:我出身普通,比不上那些官二代、学二代们,但是我基础够扎实啊。我的偶像可是匡衡,说不定自己哪天也能当上丞相呢。
就连后世的诗圣杜甫在其诗《秋兴八首·其三》中也提到了匡衡,言语中颇有一丝羡慕的意味。同样是向皇帝上书,杜甫却从未得到过如匡衡这般的礼遇,想到匡衡的仕途再看看自己的境遇,杜甫不禁难过:“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历史上再难找出像匡衡这样勤奋与运气兼备的人,能顺顺利利,无贬谪经历,一路升官到丞相。
04
匡衡以《诗经》叩开了仕途的大门,为官后的他一路升迁,却并没有抛却自己的优势。在匡衡的政治生涯中,他多次从《诗经》入手,解决了许多难题。
当时,匡衡初入仕途,对他颇有好感的元帝刘奭在继位不久就遇到了一件大事——这一年的长安不太平,到处都是天灾。
古代科技不发达,天灾带给社会的破坏力,以及带给皇室的舆论压力都是巨大的。在古代历史中,一次洪灾足以引发大范围饥荒,一次流星能带来无数谣言。而这一次,长安城接连发生了日蚀和地震两大“异象”,不得不令当权者提高警惕。
此时的匡衡是博士,主要掌管典籍等文史类的材料。用当时的理论无法解释的两大奇异现象后,他向皇帝上书,提醒君主要从严于律己做起,自上而下地完善朝政。当然,这一建议不能直接提,要委婉又要有依据,不能让皇帝认为你是在怪罪他。如果不注意这方方面面的因素,万一皇帝说匡衡是在讽刺他,认为他是昏君才导致天降异象怎么办?
在这样的情况下,匡衡利用自己善于讲解《诗经》的优势,从讲述《诗经》开始,采取比较容易让皇帝接受的方式,慢慢引入正题。在《汉书·匡衡传》中,匡衡对皇帝上书的主要内容被记录了下来,“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
既提了切实的建议,又让皇帝舒心地接受,这是匡衡的本事。有了这件事的铺垫,本就对匡衡有一定印象分的元帝,立刻安排匡衡升官,做了太子少傅,可见皇帝已经认可了匡衡的政治才能。
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向以政治得失,衡上疏,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一》
在他看来,包括《诗经》在内的六经,都是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都知道,汉代初期的学生,需要学习的不只是儒家学问,道家思想也是一种主流,这是早期“百家争鸣”的演变结果。
到了汉武帝时期,统治者刘彻正式把儒家学说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首次受到统治者的排他性推崇。发展到元帝刘奭统治的那个年代,政府和上位者更是大力鼓励社会各阶层学习六经等儒学经典。
匡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顺应了政治潮流,事事以六经的学习与推广为重,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臣闻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艺之旨,则人天之理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东汉〕班固《史记·匡衡传》
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匡衡的出生时间,所以我们无从知晓匡衡的这段官场经历,究竟是在他哪个年龄段发生的。究竟这些进言是他以一个青年的身份智慧提出,然后在一次次决断中渐渐应用的得心应手,还是在壮年以阅尽千帆的见识来应对朝局、表达政治主张,抑或他此时更为年迈,智慧与阅历兼备,并且内心一直是那个《凿壁偷光》的少年,终其一生都以《诗经》作为每件事的起步方向与指导宝典?
总之,《史记》中记载的匡衡,在每次参与政治讨论的会议上,无论是被皇帝点名提问,还是主动站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只要一开口,总离不开《诗经》这部让他熟读千百次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