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为谁当好人(1 / 1)

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瑞典的低出生率及人口老龄化问题比日本更加严重,该国曾计划修建一所设施及服务都堪称完美的养老院(名为“PLEJEHJEM”)。他们欲将养老院的每个房间都做成独立的无障碍式房间,让所有入住者在饮食起居等各个环节上都享受到细致入微的服务。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家“梦幻养老院”竟于1988年停止建设,其原因是公众认为完全无障碍式的房间及过度看护会加速老年人的身体衰老进而有损健康。

彻底消除一个人面临的压力与困难,反而会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当一个老人无法用残存的身体机能来克服生活中的某些不便时,他的身体便会迅速衰弱下去,每天只能以睡觉的方式打发时间。

虽然很多人都对压力避之不及,但适度压力对保持身心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其实,压力也有“良性压力”与“恶性压力”之分。当个体面临困境时,良性压力会激发自身干劲、增强进取心,使个体获得成就感并推动自身成长。它仿佛是让人生变得更有张力、更具味道的香辛料。

然而,恶性压力会带给个体难以承受的重负,并最终将个体的精神世界彻底压垮。

当人们感受到良性压力时,满足感会刺激脑激素不断分泌,从而使自律神经高效工作并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而恶性压力会使个体心神不宁、机体活动停滞,从而使自律神经出现过敏反应,以致影响人体的健康及样貌。

好人更易受恶性压力的影响

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决定了压力转化的走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心理锻炼来增强自身的承受能力。

这就是新职员在面对新工作时备感压力,而老职员就能气定神闲地顺利完成的原因。年龄及阅历不同的人对同一压力具有不同的抗性,当你所处的立场发生变化时,恶性压力会转化为良性压力。

正如我们锻炼肌肉一样,进行适度的心理承受力的锻炼(切勿过度,否则不利于身体健康)会增强我们的抗压能力。锻炼肌肉用健身器,而锻炼心理则用压力。如此一来,之前的恶性压力会在不知不觉间转化为良性压力。当个体自身的抗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后,会持续地将更深程度的恶性压力转化为良性压力。

逐步提高个体面临的压力,会有效增强心理承受力,使个体能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局面。其中,孤独与疏离感也是人们经常面临的压力之一。当你的心理承受力得到加强时,对压力及孤独的适应性与调节能力也会自然得到加强。

不过,正如每个人对肌肉锻炼的适应性不同一样,心理承受力锻炼效果的个体差异也较为明显。例如,某些抗压性较差或极易感情用事的人就不适于此种锻炼,这类人大多做事认真、心思细腻,是周围人眼中的“老好人”。

我建议这类人进行心理承受力锻炼时,应以完成课题的形式给自己设定任务,而且开始时要回避那些易造成过大心理压力的难题,应选择一些内容轻松、极具可行性的课题。例如,每天早起30分钟去公司、比别人多做出两份工作企划等等。如果你正在犹豫要不要加入某个健身俱乐部或是否邀请女友看场电影时,就应立即付诸行动。

当你适应了某些压力后,可继续加大难度或用其他压力来锻炼自己。通过给自己施压的锻炼模式,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能轻松应对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

凡事都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越是认真的人越容易将目标设定得过高。他们的特点是做事超前、从不懈怠。

当他们按计划提前完成工作时会非常欣喜,因为这不仅利于自身的快速成长,还能收获巨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不过,人生无常,并非每件事都能如愿。当认真的人遭遇困境时,更易受到失落、自责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过度追求完美主义会使紧张的神经骤然崩断,持续积累的恶性压力会让人身心俱疲、丧失自信。为了避免此种情况,这类人应拒绝再做“老好人”,凡事不必太在意他人的看法,也不必太钻牛角尖。

即便某些目标未能顺利实现,也并非一无所获,完成多少就等于向前推进了多少。

昨天没做完的事可以今天或明天做,不要为了“老好人”的名头而对自己太过严苛,偶尔的失败原也无可厚非。除了那些决定人生走向的大事件之外,我们完全没必要事事都超前。循序渐进、积少成多无论对心理锻炼还是肌肉锻炼都更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