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表面功夫(1 / 1)

每个人的思想都是自由的

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曾说过:“很多人一起闯红灯就不必担心。”当时很多人都对此观点表示出或赞赏或钦佩的态度,然而我却从中嗅到了一种弥漫于现代人之间的虚与委蛇、不敢直言的味道。现在我们很难看到那种敢于在众人面前直言不讳的人了。

除了某些电视节目中的毒舌评论员(这类人的评论是有计划性的)之外,其他节目里均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奉承话、场面话,我们看不到敢于说真话的人,因为电视台对他们是敬而远之的。

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假想和谐社会啊!

同时,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也过分注重表面功夫,不知不觉间剥夺了孩子们思想上的自由,并最终使他们成为假想和谐社会中的一员。

当孩子因与朋友吵架而向父母倾吐自己的不满时,家长应如何做呢?

我想大多数家长都会先批评自己的孩子,然而这些家长却无意间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因为自由思考是每个人都享有的权利。

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把父母当作倾诉对象,如果父母一味限制孩子吐露心声就会剥夺他们自由思考的能力。

“表面化”教育模式的巨大陷阱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孩子在幼年时对母亲的依赖性较强,而在青春期则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意识。处于幼年期的孩子与母亲无话不谈,对母亲非常信任与依赖,他们相信母亲与自己心意相通,要是有人敢说母亲的坏话,自己会和母亲一起还击对方。

然而,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渐渐有了难以对母亲言说的秘密。例如“有了喜欢的异性”或“开始讨厌父母身上的某些缺点”等。此时,孩子的倾吐对象从父母变成了朋友,因为朋友间可互相分享那些心底的秘密。

尤其是那种能畅所欲言的好友更是他们心中独一无二的存在,这也是孩子们发育成长的基本模式。

如果家长未能给孩子营造出安稳、放松的环境,就会使青春期的孩子陷入误区,以为自己罪大恶极,甚至不敢在朋友面前敞开心扉。

孩子在幼儿期与父母的关系会给他今后的人际关系带来深远影响。现在,外表看似八面玲珑而内心却极度恐惧说真话的“从众型孤独症”患者越来越多,究其根源,很可能是幼年时的亲子关系对其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

很多父母都竭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能畅所欲言的环境,并自认为已尽力,但实际上却做得远远不够。他们总在不知不觉中堵住孩子的嘴。也许,就是那些下意识的动作或语言将孩子们想诉说、想倾吐的美好愿望击得粉碎。

轻视他人原无可厚非

当孩子跟朋友吵了架,回来对你说“那家伙脑袋有问题!”“不管那个大傻瓜!”时,你可先报之一笑,然后说:“我知道你很委屈,但不能在大家面前说这种话哟!”或是“是吗?你觉得那孩子很蠢吗?不过,你要是在学校这么说就会被大家讨厌哟!”

如此一来,你既表示了对孩子的理解,又教会了他为人处世的方法,这要比板起面孔教训他“不可以这样说”或是“说这话的都是坏孩子”等更有效也更聪明。

其实,好胜心及攀比心并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要学会如何控制这种情绪。而父母们要做的就是倾听并接受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当孩子向你吐露心声时,既不能用社会规范约束孩子,也不能表现得模棱两可,这样能充分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如果幼儿期的孩子无法在家中畅所欲言,那么他就失去了能说心里话的地方。孩子与大人不同,只能被动接受某些事物,当孩子所处的家庭失去了应有机能时,他们所受的心理打击是最致命的。

那些曾有过不被家长接纳的经历的孩子,即使长大后也常常会质疑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规矩,由于太在意他人的想法,以至对好朋友也无法敞开心扉。

有时,敢于说真话意味着克服了“怕被人讨厌”的恐惧心理。这条原理同样适用于成人。

通过跟父母及好友进行开诚布公的交谈,会让心灵获得某种程度的放松与满足,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挣脱世俗的束缚而更加自由。

可以说,父母就是最先赋予孩子这种自由权利的人。

在家里更要敞开心扉

这不意味着父母要无条件地迎合孩子,当孩子的意见错误时,父母应及时将自己的想法告知孩子。好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

父母应事先给孩子树立“我们的想法仅供参考”这样的观念。

为实现与孩子的真诚沟通,首先应通过不断深入式的自我问答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我们不能盲目赞同或反对某人,否则判断的天平便会倾向那些“强势者”而无法对事物做出客观评价。如果你只会用“社会行为准则”“长大了就会明白”以及“都为你好”这类话搪塞孩子,早晚会被孩子看穿,从而失去作为家长的威信。

我认为,如果父母能将自己深入思考后得出的想法准确地传达给孩子,即便有些想法稍显偏激,也会更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为实现与孩子的无障碍交流,请为他们思考的土壤中注入充足的养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