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存在至关重要(1 / 1)

依赖症源于“独乐乐”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日本患有依赖症的人口数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

从部分数据的推测结果来看,疑似酒精依赖症患者达4400万人,其中的80万人已达需治疗的严重程度。赌博依赖症患者为536万人,疑似网络依赖症患者为450多万人(初高中生超过50万人,成人为400万人),烟草依赖症患者为1487万人。此外,再加上游戏依赖症、药物依赖症(安眠药、镇静剂等)、购物依赖症、**依赖症等各种患者,总人数已达3000万人,这个数字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也许有的读者认为,依赖症和自己毫不相干。

然而,依赖症是一种任何人都可能患上的疾病,并且与孤独密切相关。

很多被冠以“依赖症”的事物都具有“独乐乐”的特质。我们很少听说,某个购物依赖症患者和朋友一起逛街时还能大买特买。因此,那些喜欢“众乐乐”的人是很难患上依赖症的。预防酒精依赖症有这样一条法则,即“不要独酌,要设法和别人一起喝酒”。

心理学家扬格以40至75岁的人为对象,按照交际多寡的标准分成两组,分别调查他们的酒精摄入量并得出如下结果:

交际较多的人平均每天的酒精摄入量在20g以上的占比为14.1%,而交际较少的人则高达23.4%。定义酒精依赖症的一般标准是每日饮酒量为3罐500ml的啤酒或3合(1合约为0.18L)日本酒或6杯葡萄酒,很多人都发现独酌要比对饮时的酒量有所增加。

因为,很多人都是在感觉孤单时才会借酒浇愁。

正常思维模式被替换后的恶果

所谓“依赖症”是一种无法自我控制、反复做出冲动性或强迫性行为的一种精神疾病。

大量饮酒不仅有损身体健康,还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严重影响。尽管当事人明白饮酒误事的道理,但已无法用意志控制自身的行为。

依赖症不仅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导致债台高筑、事业无成等恶果,还可能与其他依赖症形成合并症,严重时甚至还会诱发自杀。另有研究指出,依赖症与抑郁症、狂躁症及强迫症等具有高度亲和性。而且,受依赖症影响的并非仅有患者本人,其家人也会深受其累。据调查,赌博依赖症患者中15%的病患的配偶患有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人为何对事物依赖到无法控制的地步呢?

从脑科学角度而言,当人们饮酒或赌博时,脑中会大量释放多巴胺,多巴胺又称“快感物质”,于是人们为得到快感而不停重复同一行为。

人是一种本能地寻求外界认可的生物。每个人都想得到他人的认可,遇到不顺时想得到慰藉,牢骚满腹时希望找到一个倾诉者。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自然释放出内心的压力,让心情变轻松。

然而,当一个人没有朋友、无法对人敞开心扉或感觉自己不受重视时,会不自觉地疏远人群,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物品或行为上。此时,那些能刺激多巴胺分泌的事物就会像救命稻草一样被他牢牢抓住。最新研究指出,当一个人嗜某物而成瘾时,大脑的正常思维模式会被替换掉,这才是依赖症最为恐怖之处。

当我们身负重任时多少都会感到压力,一想到成功后的喜悦便能咬紧牙关坚持下来。那种事成之后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会战胜思想上的偶尔懈怠,激励我们一直努力下去,同时这种努力还会带来快感,而这些反应都是大脑中的“回报机制”在起作用。

然而,依赖症患者脑中的回报式思维模式已被替换成“只专注于从替代物身上获取快乐”。而且,当依赖对象过度刺激大脑引起过敏反应时,个体对其他事物的反应就会变迟钝。因此,即便依赖症患者试图从酒精、赌博之外的事物上寻找乐趣,大脑也无法做出正常反应,所以个体很难摆脱依赖症的控制。

要把人当成依赖对象

在日本国内常听到这样一种论调,即“依赖症缘于意志薄弱”。其实,依赖症与个体的意志力与性格并无关系。无论意志力多么坚强的人都有可能患上依赖症。况且依赖症本身就是一种摧毁人意志力的疾病,一旦患病便很难根治。因此,为今之计是设法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

其中,某些戒酒协会及AA(Alcoholics Anonymous)等民间组织在治疗依赖症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最值得注意的是,将依赖对象转移至“人”身上对治疗依赖症所起到的积极作用。AA成立于1935年的美国,建立该组织的契机源于两名酒精中毒症患者的一次交谈。这两个嗜酒如命的人在分享彼此经历的过程中,竟然滴酒未沾。后来,这个民间组织逐渐延伸到世界各国。其实,AA就是要把人们对酒精这一“物体”及饮酒这一“行为”的依赖转化为对人的依赖。既然孤独会增大患依赖症的风险,那么消除孤独就等于提高了该病症被治愈的概率。

总之,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还在于对“人”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