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言构筑思维
正如本章开头所言——思考建立在语言的基石之上。
那些无法转化为语言的想法显得模糊而难以捉摸,长久放置必将化作尘烟。如果我们无法获得用以思考的素材,其思考的深度就相当有限。
将思考转化为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但并不代表某些无法用语言表述的思考就毫无价值。对一个人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滔滔不绝地陈述观点,而是要对思考抱着一种谨慎、冷静的态度。
我们应不断发掘那些难以表述的模糊情感,并试着赋予它们语言的外观。正是由于人们对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与判断力有着迫切愿望,才会不断尝试用语言去表述那些捉摸不定的思想。
特雷莎修女(印度天主教仁爱传教会创建者)曾说过如下名句:
谨慎对待思考,因为它终将化作语言。
谨慎对待语言,因为它终将化作行动。
谨慎对待行动,因为它终将化作习惯。
谨慎对待习惯,因为它终将化作性格。
谨慎对待性格,因为它终将化作命运。
她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那些一时难以说清的想法终有一天会脱口而出。当然,这里的“想法”并非我之前所说的模糊情感,而是一种能转化为语言的负面情感。
这段话中最耐人寻味的就是——思考与命运之间的相关性。换言之,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某个目标能否实现,除了极个别的偶然事件外,凡事都要认真思考后才有可能实现。即有意义的人生始于深度思考。
所以,请多读书、多听取他人意见,因为这些将为你的思考提供原动力。
通过“律师式思维训练”提升创造力
我希望大家能有意识地养成一种思维方式,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其含义就是“对某种广泛被认同的观点保有怀疑的态度”。具体说来就是不要偏听偏信,要从多角度、多方位来思考问题,这是培养判断力的不二法则。
同时,批判性思维非常利于弹性思维模式的养成。即不要盲目接受他人意见,应首先考虑对方意见的正确性以及存在反对意见的可能性。
我将此过程称为“律师式思维训练”。
律师在听取委托人陈述时,从不会囫囵吞枣式地全盘接受,而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客观证据做出判断。即便是案件调解,也会充分听取双方的意见。
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思维训练模式锻炼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与判断力。例如,我们可以尝试从那些被新闻媒体穷追猛打的人身上找到某些闪光点。无论是电视、报纸、杂志,还是朋友、近邻的口口相传,所有能接触到他人意见的场合都是进行这种思维模式训练的实习地。当你无法充分领会对方的意见时,请尝试培养自己多角度独立思考的能力。
书本中的内容也不要全盘接受,应试着从多角度甚至相反的角度来思考。
反复多次的“律师式思维训练”能使我们养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学会“我本位”思考,放弃“他本位”思考。“我本位”思考排斥那种附庸在从众身上的廉价安全感,其目的是使个体获得真正的自信与从容,仿佛心中竖起了一根定海神针。
批判性思维训练会刺激掌管人意志和创造力的大脑前额叶区,使该脑组织区更具活力,个体会产生更多的灵感与创意。因此,批判性思维训练可谓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头脑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