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疏离感”的区别
之前,我会在提到孤独的同时提到“疏离感”。顾名思义,孤独指一个人孤零零的状态,而“疏离感”则指被他人疏远、排斥,无法融入团体的状态。由于“疏离感”会引发与孤独相似的情感共鸣,所以它们的含义基本相同。
然而,我认为严格区分的话,二者多少有些细微差别。如果一个孤独者没有被排斥的感觉,就无法称之为“疏离感”,换言之,孤独并非“疏离感”的诱因。
这个看似易懂的观点至关重要。即便一个人偶尔有不合群的孤独感,却对此毫不在意,也不怨恨排斥自己的人,因为能坦然接受一切事实,他就不会产生所谓的“疏离感”。
当一个人深刻领悟到孤独的优势,并对此甘之如饴时,就会想到要成就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只有达到这种程度的觉醒,人们才能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与自身的孤独感。
然而,一些人只能在孤独中感受到“疏离感”,其深层原因是不敢正视自身的孤独。他们沉迷于种种遮掩孤独的玩物,不过是一种变相从众而已。
因此,一个人个性养成的前提是必须要学会直面孤独。
“孤独无益”不过是定式思维
那么,如何培养敢于直面孤独的能力呢?
首先,要有充分的自信,树立“孤独绝非坏事”的观点。
在日本社会里,常将“孤独”与“不好”之间画上等号。无论吃饭、喝酒、旅游还是逛街,大家都喜欢在一起做,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形单影只、无人陪伴。如果孩子经常独自玩耍,父母就会为子女交不到朋友而忧心忡忡。
之前提到的“厕所用餐综合征”就缘于近两成的日本人对独自用餐怀有抵触情绪。该类人群因在学校或单位无人一起用餐而感到颜面扫地,不得不躲进卫生间或图书馆里独自吃饭。
一名男大学生曾这样对我说:
“独自一人在学校食堂用餐就是没朋友的标志,所以,我一般都会事先用手机联络几个朋友一起去吃饭,如果实在找不到餐伴就宁可不去食堂。”
其实,他害怕的并不是独处时的寂寞,而是害怕被贴上“没朋友的人”的标签。这个标签的另一重含义就是“可有可无的人”。一旦被贴上这个标签,就会非常在意他人的目光,可耻而可悲的孤独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处处受人轻视的非正常人。
从前,在日本曾盛行一种“全村制裁”文化,每个人都把加入村集体当成一种地位和品德的象征,只有那些被公认的好村民才有资格加入这一社会集团。而那些集团外的人就会受到大家的歧视,也就是被全村村民制裁。对普通村民而言,该制度的严苛程度不言而喻。
虽然该项陋习正逐渐被历史发展的洪流所吞没,但是日本人头脑当中的“集团归属意识”是根深蒂固的,这在学校文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人即便走入社会后也依然受到它的影响。
学习“御宅”范儿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抵触过别人的目光与想法。
但是,独处并非坏事,更非羞耻之事。正如御宅者所言:“我才不在乎别人怎么想,我只管做自己喜欢的事。”从这一个性化的观点来看,御宅者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其实,那些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往往不在乎自己是否融入某个团体。如前所述,当你不认为自己被排斥的时候,自然不会产生疏离感。
总是抱着“我被大家排斥”“必须和大家在一起”“对方能把我当朋友吗?”这类想法的人,自然更容易产生疏离感。他们头脑中的公式并非“孤独=被排斥”,而是“孤独=坏事=被排斥”。
这里,我们可以试着变换一下公式。
抛弃“孤独=坏事”的定式思维,确立“孤独=独处期=慎思良机”这一新观点。
独处是思考问题的黄金时间。
“无友不欢”的想法限制了个体的潜能
交友广泛与否并非衡量人格魅力的标尺。如果双方交往仅限于表面功夫,即便朋友再多也毫无裨益。而且,这种交往在冲淡个体存在感的同时会加剧孤独感。反之,有的人虽交友不多,但彼此能敞开心扉地交流,这样的挚友才是千金不换的。
在我们看来,那些性格开朗、人缘极佳者总是如此富有魅力又让人羡慕,与他们交往会让人心情愉悦,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人格魅力的内涵并不仅限于此。有些人思想深邃、待人接物从容有度,有些人处变不惊、对事物极具洞察力,还有些人对自我有着清醒而正确的认识,在我看来他们都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
因此,我们没必要将人格魅力拘泥于交友多寡这一点上。当然,如果你能在广交朋友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存在感,那么尽可以照此发展下去。反之,则需要你充分发掘真实的自己,唯有如此你才会成为众人眼中的可爱、可敬之人。
“无友不欢!”
“无友即失败!”
对于这种束缚人思想的既有观念,我们根本无须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