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表现得消极,仅仅因为“这不是我的兴趣”(1 / 1)

尽量少用“有趣”“好奇”之类的词语来描述自己想要的工作,要用“充实”“有成就感”之类。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人们往往习惯从兴趣出发,选择自己的工作和职业,认为这样更容易做出成绩。不可否认,当我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总是会花200%的精力去创造;而当我们做着自己认为枯燥无味的事务时,便会想方设法应付过去。

不幸的是,通常我们找到的工作能有70%适合个人兴趣就很不错了。因为我们做的大部分事情,都不是针对我们一个人,而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真正100%满足我们要求的工作几乎是没有的。

我们如果为此而表现得闷闷不乐,就会陷入长期的郁闷压抑之中无法自拔。而一个身在新中国、心在旧社会的人是无法快乐,也无法成功的。想想以下职位,你会发现,很多工作比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要单调得多:

◎高速公路收费口的收费员:每天都是面对一个小窗口,把一张张卡片递出去。

◎学校食堂的厨师:永远在烧大排和鸡腿。

◎作家:交稿期要到了,他还在孕育灵感,一连两个星期没吃早饭了。

◎外科医生:刚刚睡着就被叫醒去做一个三小时的手术。这样的情况每周至少会出现一次。

◎商店销售员:产品不好卖,从八点上班就一个人坐在店门口,坐到晚上六点。今天没有一个人来,和昨天一样。

◎公交车司机:这条线路他开了三年了。

老实说,真正对某件事有兴趣,并倾其一辈子的精力去追逐的人少之又少。这种人都是人中龙凤。而大多数人都如同你我一样,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下从事着一份特定的工作。

接下来,我们又迫于一些特定的因素,比如经济(家无余粮)、时机(自己当时感兴趣的行业正处在低谷期)、行业前景(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较之自己感兴趣的那个行业而言,更有发展前途)等,不得不去熟悉这份工作。慢慢地,习惯成自然,你会发觉自己潜移默化地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对它还是充满热忱的。最后,你可能会因为这份工作,成就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所以,千万不要只想着从事一份有趣的工作,因为那样的工作并不存在,它只是你心中假想的一个理想的模型而已。况且人的兴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而许多新的兴趣又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萌生。可以说,兴趣是一个不牢靠的东西,如果我们以此作为自己找寻工作的标杆,就会重蹈“小猴子下山”的覆辙,到头来只会一无所有、一无所获。

克服“这不是我的兴趣”的直觉判断的有效途径就是,学会喜欢自己的工作,并把注意力放在日常工作中能学到东西的方面上去。尽量少用“有趣”“好奇”之类的词语来描述自己想要的工作,要用“充实”“有成就感”之类。

留心观察,你还会发现,“这不是我的兴趣”竟然还是一些弱者认输逃避的正当借口。台湾城邦出版集团CEO何飞鹏先生在其著作《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中就曾提到这么一个事例:

因为买房子的缘故,我认识了一个相当认真负责的房产中介业务员。最近他认真地向我请教转行的事。

我问他:“你不是做得不错吗?为什么想转行?”他回答说:“现在我对买卖房子已经没有兴趣、没有热忱!”

我再问:“那你对什么事有兴趣?”他说还在想,不知道。

我继续问:“你最近的业绩好吗?”“不好!”和我的猜测完全一致。

“你过去的业绩好吗?”“曾经很好。”

“那你过去对卖房子有兴趣、有热忱吗?”“那是刚开始的时候,政府不打压房地产,相较现在,生意好做多了。”他的回答也合乎我的预测。

……

根据我的经验,90%以上的情况是,他根本不是没兴趣,或者说,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有兴趣,做房地产,也还OK!只不过随着市场起伏,随着业绩波动浮沉,他没信心了。现在想离开,只不过是用“没有兴趣”来回避、认输、逃避。

在面临挫折、陷落时,大多数人都不会用“认输逃避”作为理由,因为这理由太差劲了,表示自己吃不了苦、禁不起考验。于是乎,“兴趣不合”便成了他们最常用的逃避的代名词。

职场上的成功人士,无一例外是那些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就像美国电影《阿甘正传》里面的阿甘,无论陷入什么境地总能坦然面对,并以积极的心态从中寻找乐趣和机会。所以,请管理好低潮时的自己,不要拿“这不是我的兴趣”作为自己认输逃避的借口。

对于自己现在正在从事的工作,不管你是出于自身特质,真的“兴趣不合”,还是为了给自己的认输逃避找一个台阶下,假的“兴趣不合”,你都没有理由表现得消极。因为有没有做好工作已经不单单是你一个人的事了,它将影响到其他成员,乃至整个团体的利益。当工作上升到集体的高度时,出于对他人的责任感,你也没有权利消极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