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一步,滚动人生的雪球(1 / 1)

人生的雪球是滚大了还是融化了,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是否多看了一眼、多想了一下、多走了一步。

我们的行为能给公司带来什么价值?是不是把任务完成了就创造了价值?在开始每一件任务的行动之前,我们都别忘记思考一下,上级下达这个任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又能为公司带来什么样的价值?然后,瞄准目的、抱着对价值负责的态度去执行。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曾在网上看到过的一个关于俄罗斯人种树的讽刺性故事:

三个俄罗斯人奉命执行种树的任务,其中一个人负责挖坑,一个人负责放树苗,还有一个人负责填土。

有一天,只有两个人到场,但这并没有对他们的工作产生丝毫的影响。

只见他们一前一后照常工作,前面那个人拿着铁锹挖坑,后面那个人依然有条不紊地用铁锹往坑里填满土,就这样干了好长时间。

一个在路边休息的过路人很是奇怪,于是走过去问他们在干什么。后面那个人回答说:“我们在执行种树的任务啊。本来是三个人的,但负责放树苗的人生病请假了……”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可笑的情况,就是因为栽树的人走入了任务的陷阱。

所谓任务的陷阱,就是指表面化地、死板地执行上级的指令和既定的程序,而不明白任务背后应有的价值。

像俄罗斯人种树那样的极端情况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会出现,但在实际工作中,也不乏这样一类人:他们工作很努力、很敬业,可是结果总不能令人特别满意。

爱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超市,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爱若受到总经理的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布若却像被人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终于有一天,布若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职,并痛斥总经理用人不公平。

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缺什么呢?他忽然有了主意。

“布若先生,”总经理说,“请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可买的。”

布若很快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布若又跑去,回来说有十袋。“价格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市上。

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布若说:“请休息一会儿吧。你可以看看爱若是怎么做的。”说完叫来爱若。

爱若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十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并且带回了几个让经理看。他又说,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将弄几筐西红柿来卖,价格还算公道,可以进一些货。考虑到总经理可能会要,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作样品,还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总经理看了一眼红了脸的布若,说:“请他进来。”

爱若由于比布若多想了几步,于是在工作上取得了成功。布若就是一个典型的堕入任务陷阱的人。上级命令他做什么,他会尽心尽力地去做。至于能否给公司带来价值,他就不知道了。但爱若不一样,他知道经理的最终目的是为超市购入物美价廉的新鲜蔬菜,这才是此次任务的真正价值。而“到集市上去”只是实现这个价值的一个环节而已。

人生的雪球是滚大了还是融化了,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是否多看了一眼、多想了一下、多走了一步。

人与人的差距可能初始时只有那么一点点,但日积月累就会越拉越大。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学习和思考,发现差距及时总结,方能迎头赶上。如果仅仅一味苦干奋斗,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那结果常常是原地踏步,明天仍旧重复昨天和今天的故事。一个人如果现在不活在未来,未来就会活在过去。

能否明白任务背后的价值、走出任务的陷阱就是布若和爱若的最大差别所在,这同时也是员工能否获得老板赏识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