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招 给予孩子理解和信任(1 / 1)

陋习点评

孩子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必然是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的,可这种天性在一些父母眼中,成了不听话、叛逆的代名词。孩子每每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有某种举动时,父母只会给予否定,缺乏理解和信任。这样一来,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排斥,对孩子的身心发育也极其有害。

教法随想

与成年人一样,不管孩子做什么事,也一定都有他们的原因,家长不应该在孩子做错事时以怒吼和呵斥回应,要给予一定的理解,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许你就明白孩子为什么会那么做。

信任与理解是共存的,信任是理解的前提,想要理解你的孩子,首先要做到的是信任。家长时常会陷入这样的怪圈而无法自拔:一年级时学习成绩不好,将来肯定考不上好的初中,也就无法考上好高中、好大学,考不上好的大学,以后哪能找到好工作呢?找不到好工作……他们会持续地以不信任为前提继续想下去。

孩子是一个宝藏,还没有开采便放弃,全依赖凭空想象去决定孩子的未来,而后反推到眼前,以不确定的未来面对眼前的孩子,这样的举动和想法,如何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呢?因此,父母要抛掉自己的执念,信任、理解并支持孩子,孩子才能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事例解读

有这样一个经典案例:一位妈妈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告诉她说:“你儿子有多动症,在椅子上连3分钟都坐不住,希望你带他去看看医生。”

在回家的路上,儿子好奇地问妈妈家长会上老师说了什么,妈妈心里很难受,毕竟全班30个小朋友,只有自己的儿子表现最差,老师也是一副不屑的神情。但她是这样回答儿子的:“老师表扬了你,原本你在椅子上都坐不了1分钟,现在可以坐3分钟了。别的小朋友的家长很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你进步了。”当晚,儿子居然吃了两碗米饭。

儿子上了小学,在家长会上,老师对这位妈妈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50名学生,您儿子排在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希望您能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

回家的路上,她禁不住流下眼泪。然而,当她回到家却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老师说你不是笨孩子,只要再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亮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起得比平时都要早。

初中时的家长会,妈妈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被老师点名,因为每次家长会,儿子都在差生的行列。可这次一直到最后都没被点到,她有些差异。家长会结束后,她去询问老师情况,老师告诉她:“以您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妈妈听后,有点忧心忡忡。一出校门,看到儿子在等她,她急忙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只要你再努努力,肯定能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来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去一趟学校。妈妈有一种预感,儿子肯定肯定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然后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相信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湿手中的信封上。

听完这个故事,我很敬佩这位母亲,为她儿子付出的爱,但我更敬佩她教子的方法,对孩子的理解和信心,以及给孩子的自信。这是赏识的力量,这是暗示的力量。妈妈善意的谎言,正确的引领,让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