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习点评
说到教育,我们更多地认为,不停地说,才能让孩子加深印象,说得多了、说得久了,孩子也就自然能听进去了。但我们也明白,一味地说教有时候并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适当地用肢体语言与孩子交流,往往会更具说服力。
另外,我们在判断孩子的某种行为时,只凭借孩子怎么说,是难以知道真相的。不过他们下意识的动作,却可以直观且真实地把事情的真相呈现出来。因此,一味地靠说教并不是最佳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教法随想
乔·纳瓦罗说:“一个人在沟通中的每一个动作(或是静止状态)都代表着某些含义。而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他们的语言系统还不完善,所以更多的时候会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诉求。”因此,家长要学会读懂孩子的肢体语言。
等孩子慢慢长大一些,语言系统慢慢完善,也许他们更习惯用语言而非肢体动作来表达想法了。此时,家长不应忘记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因为它或许比纯粹的语言更加真实。而且,用肢体语言回应孩子,会更大程度上让孩子与父母建立信任感和亲密感。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与孩子交流时可以多采用如下方法:多与孩子进行眼神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缺乏眼神交流的交流并不完整,过程也将变得不愉快和困难;要注意及时点头。在正确的时间点点头,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行为,点头的频率可以表明家长在认真倾听,也可以侧面证明父母的耐心,切忌双臂交叉放在胸前。如果你在谈话时双臂交叉放在胸前,就好像在你和孩子之间砌了一道屏障,把他挡在另一边,下意识地与他保持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做到平等和谐地沟通呢?因此,要避免在沟通过程中出现类似的行为。恰当的时候,给予孩子正确的抚摸或拥抱动作,往往会比十句话更有效果。
事例解读
暑假时,王姐的儿子不小心把桌子上的一个玻璃杯打碎了,他很害怕被妈妈骂,就撒谎说不是他打碎的。王姐从厨房走到客厅,看着一地的玻璃碎片,先让儿子站在安全的地方,然后看了看他涨红的小脸,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王姐看着儿子笑了笑,慢慢地蹲在儿子面前,用手抚摸着他的头,满眼温柔地看着目光闪烁的儿子说:“小宝,玻璃杯打碎了就不要了,我们可以再买一个新的,不过,可千万不能做一个撒谎的孩子啊。”
儿子见被识破了,却仍然矢口否认,坚持说不是他摔碎的,但他的声音明显变小了。
王姐知道儿子的心理防备慢慢卸下了,又拍了拍他的肩膀,用手抚摸着儿子的小脸,满脸笑容地继续说:“小宝,妈妈很相信你说的话,希望小宝做一个诚实、勇敢的孩子。”说完,给了儿子一个坚定的眼神,还一把抱住儿子。
“妈妈,对不起,我错了……”小宝承认了错误。
可以看出,王姐在询问儿子的过程中,展示出非常到位的肢体语言,里面饱含着妈妈对儿子的爱。
我们提倡使用肢体语言,但并不代表只用动作而不说话,毕竟谁也不是读心专家,通过别人的动作就能判断出他人的意图,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我们只要在平日里与孩子沟通时,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这样更容易与孩子深度交流,并拉近彼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