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招 偶尔也让孩子当当家(1 / 1)

陋习点评

“你在家做饭吗?做家务吗?”……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没有。”北京18岁的中学生王静说,她在家从来不做家务。其实,这似乎也是一种惯常情况,因为家长习惯了当家做主,习惯了专制,习惯了什么事情都自己做主,也自然不会让孩子主动做任何家务。他们的观点是: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除此之外,做任何事情都不那么有意义。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这是无可厚非的,只是,除了学习,家长也应该偶尔放手,让孩子当家做主,体会一下“主人翁”的感觉,这对他们的成长有益无害。

更多的家长习惯了为子女做安排,让他们按部就班沿着自己设定的轨迹运转,如同牵线木偶一般。这样的确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孩子走弯路、耗时间,可孩子也因此失去了主动体验、触碰生活的机会,于他日后进入社会大大的不利。

教法随想

让孩子“当家做主”就是从“远处”观察孩子。只要孩子不超出基本原则,就没有必要干涉或指责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做得不够好,家长可以指导,只需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用讨论的语气。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尽最大努力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家长群在暗自竞争:“你给孩子每周报3个班,我悄悄给孩子每周报5个班。”……为了孩子好,为什么不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呢?孩子喜不喜欢报班?喜欢报什么班?为什么不给孩子一点自主权?

上学、上课就是学习,这叫作“读万卷书”;还有一种学问叫“行万里路”。为了增加孩子们的体验,孩子们在放暑假、寒假时,作为父母,会想办法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去“外面的世界”看看。选择旅游路线,商量去哪里旅游时可以多听听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才能有独立的意识。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想要被重视。孩子眼中的认真对待,是他们说父母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可以自己选择朋友,可以有自己的“隐私”,能够大声说“不”。即使有些想法会有些“出格”,也是孩子们自主意识的萌芽,说明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了,提醒父母孩子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父母应该珍惜和引导这些想法。

当家做主的权利是对孩子独立性的尊重,为孩子成年后的独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此,父母应该给予最大的需要支持、指导,而非打压孩子的积极性。

事例解读

东一小学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我来当家”的户外活动,35名小学生和家长一同参与到这一集体活动中。先由老师安排具体的任务,比如告诉孩子们如何给家长分配工作,之后孩子们成为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听自己的话,不要“乱跑”,去玩自己想玩的。

一时间,所有的家长都开始了“自由活动”,有的到树林里散步、有的到湖边赏花,还有的在唱歌,热闹非凡。而孩子们呢?这些小家长们可是忙坏了,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一次集体拔河比赛之后,就开始作为今天的主角为自己的“孩子们”准备饭菜。

小家伙们一个赛一个,谁也不服输,有的在摘菜,有的在洗碗筷,有的支起了锅,有的去捡一些树枝当柴火……一切准备妥当,“大厨们”上场了,今天他们准备了焖豆腐、番茄炒蛋、可乐鸡翅、青炒瓜片、凉拌黄瓜、炖排骨。这几个家常菜看着简单,具体做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家长们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偷偷跑过去想指点他们,可都被老师“赶走”了,老师告诉家长们,这一次是要让他们当主角,所以一切都是他们做主。

没用多长时间,孩子们一个个端着自己的“胜利果实”出场了,看着这些小大人们的成绩,有的家长不禁流下眼泪,感觉他们的孩子长大了。

学校组织的活动很有意义,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孩子们主动发挥自己的能量,也让他们了解到父母平时的辛苦。所以,父母要适当地让孩子“当家做主”,此外,需要全家一起参与的活动,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这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