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习点评
孩子们的奢侈浪费越来越严重。有些人总是穿名牌服装,喜欢互相比较;有的人喜欢漂亮、高档的铅笔盒,从而就扔了以前的铅笔盒;有些人早早地买了很多铅笔,用不完就扔进垃圾桶;有些人邀请同学参加生日聚会;有些人甚至花钱请人帮他们做作业……这些学生只知道如何花他们父母的钱,不知道他们父母的辛苦。这种现象所形成的潜流正在悄然改变着孩子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我们不得不深切关注。
教法随想
一般而言,孩子长到六七岁的时候,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告诉他们关于“什么东西是需要的,什么东西是不需要的”了。这一时期的孩子有着严重的欲求不满的特点,只要自己想要的东西,会用尽各种方法获得,满地打滚也是一种方法,很多家长就是输在这一招上。这时,家长应该表现得更为心平气和才行,不去理会,两三次之后,孩子也就丧失了“斗志”,不再这样无理取闹了。
这个时期的孩子,具备了很强的认知能力,家长在购物时可以让他们写下购物清单,与孩子一起商量某一件物品是否是必须购买的,还是可以暂时不买以后遇到价格更合适的再说,抑或是根本用不上,这三类划分清晰,就可以带着孩子去选购商品,并同时跟孩子解释某些物品的价格和实际用途。偶尔,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判断某一商品对于目前的自己来说是有用的还是毫无价值的。孩子在这一过程中,肯定会发现钱的价值,了解到钱可以购买到很多东西,但不需要买的东西也一样很多。慢慢地,他们会养成在购物时精打细算的习惯。而这也是作为家长的你,以财商教育者的身份为孩子上的第一堂理财课。
事例解读
今年秋天,妈妈打算给女儿冰冰买一套保暖内衣。母女俩先来到家附近的超市,在超市的服装区域,母女俩看中了一套价格70元的保暖内衣。不过,妈妈只是看了看,简单问了价格,并没有马上付款。她让冰冰记住这套保暖内衣的价格、品牌,之后和冰冰到其他商店看看。
很快,母女二人又来到一条商业街。两人随意地逛着,冰冰也留心看着是否有那个品牌的保暖内衣。走了一会儿,妈妈问冰冰是否有看到那款保暖内衣。此时的冰冰非常认真地“搜查”街上的商铺。终于,冰冰看到了同一品牌的保暖内衣专门店。两人进去之后,询问柜员得知价格是98元,要比之前的贵。这次,还不等妈妈说话,冰冰主动拉着妈妈走了出去,并说:“妈妈,我们不能在这里买,这里的更贵!”
妈妈是有意让冰冰学会如何在购物中精打细算、货比三家的,所以又带着她到了另一处的商场。在商场里,冰冰轻车熟路,很快找到了同一品牌的保暖内衣,可一问价格不禁吓了一跳,这里的保暖内衣要178元。
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到家长的日常购物中,会让他们更早地学会制定理财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