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说不做(1 / 1)

格局决定结局 陈烈仲 953 字 2个月前

拖延症患者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嘴皮子功夫了得,行动却总是很滞后。他们夸夸其谈着自己的梦想,抱怨着现实的不公平,可一切的一切都经常停留在口头。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一类只说不做的人,人生格局永远都是那样,嘴上说得很漂亮,现实却异常残酷。

别只说不做,并不意味着不提倡你把梦想或者是计划说出来。广告之父大卫·奥格威就主张把所有想法写在一个小本子上。当你以文字的形式把想法呈现出来的时候,不仅会对这些点子加深印象,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令你的大脑开始对它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这些想法便不会只是停留在嘴上说说的程度,而是被你权衡再三,最终做出科学的决策。

在很多国际性的大企业中,特别是涉及产品设计、动漫、影视剧等创意产品的公司,领导者往往还非常崇尚头脑风暴。他们会把相应的创意人员召集起来,召开头脑风暴会议,在会议上让大家畅所欲言。这种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一家名为BBDO的广告公司创造而来的,这种方法提倡鼓励与开放,在会议上,即便是领导层也不能对与会者提出的想法做出任何评价。通过这种方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收集想法和创意。当收集到的想法足够多时,再进行下一个步骤,也就是对这些想法进行筛选,从中找到最切实可行的想法,进而将它付诸行动。

这就像是很多有创业打算的人,当他们有了一个想法后,总是想找知心的亲戚朋友聊一聊。他们的这种聊天,与拖延症患者的夸夸其谈是有区别的。前者往往是在向他人征求建议,而后者则是在浪费时间。

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创立微软公司的时候,两个人是在一起商量了很多次。马云接触互联网创业的时候,也是和来自美国的外教比尔聊出来的。还有张朝阳、潘石屹等许多成功的名人,他们所做的每一步举措,事实上都在行动之初,经历过缜密的思考,同时向那些他们认为可以信赖的朋友或者是导师去取经。

不过这些大格局的人成功的关键是他们能够想好了就去做,而不是只说不做。他们深知,想法究竟好不好,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获得最为科学的答案。即便是那些在他人看来有些像是天方夜谭的想法,你经过仔细衡量后觉得可行,也应当去尝试实践,有时恰恰是这种充满创意的想法能够创造更大的奇迹。

事情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如果你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功成名就,那么现在就要把想法积极落实。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很平庸,而只有少数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呢?这些成功者的事迹被报纸报道,他们的大名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电视上的各类综艺节目中也经常会出现他们的身影。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很多人总是把想法说说就算了,做事情的时候缺乏毅力,遇到困难便打退堂鼓,还总是患得患失。而这些真正大格局的成功者,他们往往是说得少、做得多,说话最终也是为了能够很好地做事。在这种孜孜不倦的奋斗状态下,他们从最初的平庸升华成了超凡脱俗的伟大。

战国时期,身经百战的廉颇为了赵国在长平与秦军苦战。赵王却不信任廉颇的军事才能,觉得他只是一味地防守,对于秦军没有任何打击力度。于是赵王听信秦军散布的谣言,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为主将。赵括是已故的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在当时的知名度非常高。不过他虽然嘴上将兵法说得头头是道,但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根本没有实际的作战经验。赵括代替廉颇后,就由防守转变成了进攻,赵国彻底中了秦军的圈套,赵军不仅被打败,还损失了数十万的兵马,差一点令整个国家都灭亡。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如果你有能力,就真刀真枪地来操练一番。操练得好不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谁是能够成大事的人,在行动中就真真切切地体现出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很多道貌岸然的评论家,他们在你做事的时候指手画脚,大可不必理会这些通常只会耍嘴皮子功夫的无聊人士。对于毫无意义的评论和信息干扰,你要学会区分和屏蔽,不要让它们成为你前行的绊脚石。特别是面对充满负能量的信息,要提高警惕。还有那些看到你所做的事情有点起色就满嘴散发出嫉妒恶臭的人,必要的时候,你要做出有力的回击,要以实干家的姿态去反驳这些只会说风言风语的人,用你的笃定与睿智让他们闭嘴。

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实践永远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你率先迈出了坚定有力的步伐,往往意味着你已经赢得了先机。有时我们也会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影响,特别是面对失败或者身心疲惫时,拖延症再度来袭,这时难免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困惑与动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与自己的内心深处沟通,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做事的初衷。一个人,如果能够保留一颗对于初衷的真心,就算是有再多干扰,经历再大的挫折,也依旧会在某个关键时刻站起来,凭借自己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