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拖延症(1 / 1)

格局决定结局 陈烈仲 1435 字 2个月前

大学生毕业季,某高校论坛曾疯传过一幅发人深省的漫画。有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天天在学生宿舍墙根蹲点。老教授这是要干什么呢?原来,他在等一个姓诸葛的学生。不过这位诸葛同学,可不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那样才能出众,老教授也不是为了求得贤才而三顾茅庐的刘备。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之所以整天在学生宿舍门口等着,实在是因为这位诸葛同学的毕业论文一拖再拖,拖得老教授不得不跟在他屁股后面怒吼着索要论文。

老教授这烦人的学生,其实就是个典型的拖延症患者。

“拖延症”是什么?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翻开手机头条,或者刷刷朋友圈,常会有“拖延症”三个大字映入眼帘。可见“拖延症”已被人们广泛关注,它是现代社会人们做事情时的一种常见的延时状态。不过这种状态并不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状态,应该算是一种失控的病态了,所以被称为是“症”。

有调查显示,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患上了拖延症。而在我国大中城市,80%以上的白领做事偶尔拖延,50%以上的白领做事经常拖延。无论是高等院校里的莘莘学子,还是出入高档写字楼的上班族,很多人都被拖延症所累。

心理学专家指出,拖延症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明明知道没有按计划完成事情会有很严重的后果,还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可做事还是能拖则拖、一拖再拖,很少或者基本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时候。即便心里知道凭借自身能力有条件按照规定时间完成相关事宜,但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拖延。时间观念成了空谈,迟到、推迟完成任务就成了家常便饭。

从心理层面上来看,这样拖来拖去会给人带来焦虑、抑郁、自责等负面情绪,不仅会令一个人的自信在拖延中被消磨掉,甚至会让人患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从现实层面上来看,拖延症会把一个人的格局变小。拖延症者每天都在为自己完不成相应的计划而担心,思考的永远是那一亩三分地的事情,这阻碍了他们站在整体和全局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更别指望能够对未来以及整个人生做出科学的规划了。心变得狭窄,人生的层次自然不会高到哪里去!

反之则不然。如果做事干脆利落,总是能够按时完成相应的任务,不仅整个人会很自信,心态积极乐观,而且这个人的格局也会不一样,对于成就人生大有裨益。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团队更是这样。比如美团外卖,就有句人们熟知的广告语叫作“美团外卖,送啥都快”。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经常会看到美团的骑手,穿着醒目的黄色工作服,骑着环保节能的电动车,穿梭在楼宇之间,把一包又一包的外卖送到家家户户。这些外卖不单单只是餐厅的外卖餐点,还有菜市场的无公害蔬菜,水果店的新鲜水果,甚至是超市的生活日用品,药店的常用药物。最重要的是,美团督促骑手将这些外卖按时送给客户,所以准时高效成了很多人对美团外卖的固有认知。也正是因为这样,美团外卖自2013年上线到2017年,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创造了总交易额超过1700多亿的奇迹,经常使用美团外卖的用户有2.5亿多,日订单就有1800多万。美团外卖因为坚持送啥都快,其健康高速发展的格局显而易见。

拖延症在今天如此普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有人觉得,懒惰是拖延症的一个直接诱因,还因此出现了“懒癌”这样新名词。懒癌患者,基本上是坐在电脑前连挪一下地方都懒得动,连吃饭都懒得伸手。人都懒到这份儿上了,就别指望他能高效率地完成分内事,拖延自然就成为家常便饭。

可是面对人性中隐藏的懒惰,不少商家为了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大力鼓吹“懒人文化”,这在无形中给拖延找到了合理的借口。你喜欢宅在家里,整天坐在电脑前,商家就推出了可以让你整天瘫坐在里面的懒人座椅;你喜欢吃火锅,却懒得出门,商家就推出了像吃方便面一样省事的懒人火锅。美国有制造商甚至还发明了喂饭机器人,真正实现了饭来张口的美梦。可恰恰是如此,偷懒这件事被宣传得正常化起来。苏格兰专家甚至提出,懒惰是由于人体中基因突变造成的,更把“懒文化”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科技让人们可以在生活中变得如此懒惰,偷懒都成了深入人基因里面的东西,那么因为偷懒而产生的拖延,也就变得极为合理和可以被接受了。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还有很多人提倡的“慢活”理念,成了拖延症患者误以为自己可以一拖再拖的有力支持。所谓“慢活”,就是鼓励人们放慢脚步去享受生活。据说这一理念最初起源于英国,主张人们要放慢脚步工作、生活、阅读、购物等等。不过真正的慢活强调人们要能够收放自如,该快的时候就要快起来,该慢的时候才应该慢下去。然而不少拖延症患者却误解了“慢活”,打着慢活旗号,觉得自己拖延就是在享受生活。明明该加快速度行动了,拖延症患者却显得很纠结,好像把分内事做完,就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慢活族了,这是对“慢活”理念理解上的谬误。

由懒惰导致的拖延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娱乐的**。娱乐被过分放大,而且人们获得娱乐的方式越来越简单直接。90分钟的电影,观众坐不住,电影商就把时间缩短,像看广告片一样推出微电影。书上的文字太多,读者看不下去,就把书变成图画,或者像国内知名有声读物平台懒人听书那样录成音频,听着总不会费劲。于是环境中的娱乐因素变得五花八门,轻松还容易得到,天天沉浸在这样的娱乐中,被动接受着信息,懒得用脑子、懒得动手,久而久之,懒就成了习惯。受到环境中娱乐因素的**,再加上人们懒习惯了,这便成了大部分人患上拖延症的主要原因。

当然也有拖延症患者会大声喊冤,这一类人从表面上看并不懒惰,每天早早起床,挤公交、挤地铁,勤勤恳恳地去上班上学。可为什么做事效率就不高呢?这就要从一个人的内在去寻找原因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心理研究专家指出,很多表面上看似勤奋的人,之所以做事情显得拖拖拉拉,往往是因为内心深处的某种害怕。人们会害怕做过多重复的事情,由此产生的厌恶情绪,会降低做事情的效率。面对挑战时,人们也会害怕,即便是很想快点达成目标,但如果潜意识觉得事情有难度,怕自己不能胜任,也会选择逃避和拖延。还有来自拖延的恶性循环,令一个人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被他人催促、责备,压力重重,由此导致成就感缺失,因此也就更加不想去积极主动地做事情了。

有这样一位天才画家就是如此,他创作出了传世名画《蒙娜丽莎》,被誉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很多作品在今天都是无价之宝。没错,他就是意大利著名艺术家达·芬奇。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用了4年多的时间,他的其他画作也耗时非常长,以至于达·芬奇流传下来的名画连20幅都不到,实在不是一位很高产的画家。在达·芬奇的笔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曾经对自己的拖延症非常苦恼,总担心有事情没完成。拖延症不仅在精神上折磨着达·芬奇,令他的才能难以充分发挥,还让后人丧失了欣赏达·芬奇更多画作的机会,实在很可惜。

从现在起想办法改变,摆脱拖延症是来得及的。怕就怕意识到了拖延症的严重性,却不去面对和改变。逃避问题,沉湎于享乐,拖延症就很有可能发展成恐怖的拖延癌,那时再想做出改变,就难上加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