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非常流行一种教育理念,叫作“赏识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不是说你要一味地夸奖孩子,而是说你要带着欣赏的态度,去支持孩子行动,并且帮助他们找到行动中的问题,同时科学合理地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美国密歇根州的学者研究指出,赏识教育下的孩子,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有更清晰的认知,他们遇到自己可以胜任的事情时,总是充满信心。
赏识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提倡家长不要去过分否定孩子,但也不能过分夸奖孩子。家长真正要做的是让孩子对自己有客观地评估,对自己的综合能力有清晰的认识。
仔细想来,在众多想要提升自身格局的人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够认清自己。其实眼界内化到个人身上,除了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之外,更要知道你的能力究竟有几斤几两。不过对于很多执着追求梦想的人来说,挫折常常会消磨掉那些骄傲自大,留给人们的却是很多的自我否定。在梦想的道路上坚持得越久,反而会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看低了自己。
有着中国大陆“摇滚乐教父”之称的崔健,曾经创作过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叫作《一无所有》。崔健在1986年的时候,第一次演唱了这首歌。直到今天,很多人在郁闷惆怅的时候,还能多多少少地哼唱出来,歌词“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刺痛了多少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与崔健这首歌相似的是歌手王杰演唱的《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这首歌以更加含蓄、抒情的方式,将那种人们在黑暗中的迷茫抒发得淋漓尽致。
关于“一无所有”这个话题,总是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事实上,这种在挫折面前的自我否定,就是对自我的一种绝对低估。很多人往往习惯了这样想,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我们需要对自身能力有个全面的认知。一个人的能力,不只是他在做某件事情时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心理学上会把能力分为现实能力和潜能。这两种能力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立体的人。我们看待自己时,也就要相应的看得更透彻一些,这样才可以对自己有透彻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能把什么干好。
现实能力是外显的,可以被我们用眼睛真真切切地看到。现实能力也往往会通过一个人行动上的成败来对其做出判断。
比如有位作家,他思维缜密,很会处理文字,出版了不少图书;有位画手,他很擅长绘画,在网上有很多他的漫画作品;有位企业家,他把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一度成为跨国的上市公司。这样的能力可以被人看得到,作家、画手和企业家在各自领域取得的成功,也让更多人对他们的能力加以认可。
不过这种现实能力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通常会在失败和挑战面前,变得不堪一击。接二连三的挫折和失败,会让一个人的内心备受打击,让人的现实能力也变得低下了。很多人即便曾经很成功,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会怀疑自己,会担心和害怕自己缺少再次站起来的能力。
可理智地来看,你能做好的事情,依旧可以做得很好,不能做好的事情,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是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的。
有“音乐神童”之称的莫扎特,4岁时就开始学钢琴,他的老师就是身为宫廷乐师的父亲。有一天,父亲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刚进门就看到莫扎特在画有五线谱的纸上写着什么。朋友以为这个孩子就是随便在五线谱纸上乱涂画,莫扎特的父亲看过儿子写的东西后,发现莫扎特写的竟然是音符,莫扎特这是在创作乐曲啊!父亲跟着那些音符哼唱出旋律,发现莫扎特创作的曲子还很好听。于是莫扎特的父亲认为,这么小的孩子对音乐就显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天赋,一定有能够成为音乐家的潜能。很多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在树林里疯跑,坐在草垛上发呆,或者淘气地捅别人家的烟囱,而莫扎特就已经想要创作乐曲了。父亲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培养莫扎特在音乐上的能力。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莫扎特6岁时,他父亲就尝试着带他去参加巡回演出。这之后经历了大约十多年的时间,莫扎特一直都跟随着父母,边演出边旅行。这样的音乐演奏经历,也让莫扎特意识到,自己在音乐方面还有很多未发掘的潜能,他开始倾向于歌剧创作。同时,莫扎特也逐渐对自己卑微的演奏地位感到不满。他想要获得更多尊重,好在创作方面有更多的自由。
大约在莫扎特25岁的时候,他辞去了宫廷乐师的工作,在维也纳成了自由作曲家。也正是在这之后,莫扎特的音乐潜能得以充分释放,他接二连三地创作出了很多出色的音乐作品,比如歌剧《剧院经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等。这些作品都成了音乐史上的传世之作,莫扎特也因此成了名垂千古的伟大音乐家。
我们多数时候很难看到自己的潜能,也不能对潜能有准确可靠的估计。奥地利作家德拉姆斯说过:“你最想要成就的那件事情,往往与你的潜能有关。”因为潜意识里,我们对自己是有一个判断的,“想做什么”与“能做什么”其实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在头脑中,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如同两个性格不同的灵魂,始终在不停地争论着,争论的最终结果会在内心转化为一种肯定的答案。
遵循着模模糊糊的潜意识指引,会让我们做起事情来犹豫不决,甚至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中无法自拔。因此,在拓展自我格局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估。有了科学的数据支持,直觉就可以变成能被看见的、具体的数据。
科学的自我评估,在职业规划领域应用非常广泛。通俗地讲,就是要通过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来科学评估自己。定量评估,主要是指将行为等量化成具体的数据,设定相应的时间段,在该段时间内对量化数据进行系统收集,然后汇总,形成分析表格;定性评估则是收集亲戚、朋友或者某些权威人士的主观评价,对这些评价汇总后,得出对自己的科学认识。
有位名叫周琦的上班族,他想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做出科学的评估。他先统计了近半年来自己的工资收入和消费支出,详细具体地列出了这些资金的来源以及用途。然后又分别统计了自己用于工作、社交和自我提升的时间。最后,周琦分别找自己的父母、同事、朋友、领导等聊天,从他们那里收集到了很多关于自己能力的信息,以及对方期待自己获得什么样的能力的信息。将这些数据收集起来以后,周琦基本上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了。他意识到自己在英语口语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但人际交往能力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强化。
还有一种叫作SWOT的分析方法,在管理学中广泛应用于企业,对个人的自我评估也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种分析方法向我们提供了四个自我评估的维度,分别是我们所擅长的事情、不擅长的事情、成功的契机,以及来自竞争者的挑战。运用这种分析方法,不仅可以看清自己,还能看清周遭的环境,将自我与环境结合,从而明白自己能够把什么事情真正做好,同时对于挫折和失败心知肚明。
人就是这样一种有趣的生物,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历经岁月的打磨后,更多时候往往不会高看了自己,而是时常会低估自己的能力。那些曾经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前行道路上,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可如果怀揣着这样的担心,硬着头皮继续走下去,人生便很可能会陷入焦虑的漩涡,抑郁、狂躁、妄想等各种心理问题扑面而来。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拨开迷雾看到最真实的自己。想要做到这一点,也只有依靠科学的方法和手断了。也确实是在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之后,我们才能站在科学基础之上,放眼自己的人生大格局,勇敢地做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