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对一切都感到很陌生。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认识了父母,然后认识了父母之外的一些亲人,然后是朋友们。在幼儿园里,我们认识了一些小伙伴;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里,我们又认识了许多同学,结交了若干好朋友。走向社会之后,我们又结识了一些同事以及同事的朋友。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在不断扩大的交际圈里,依靠彼此联系、互相帮助生存、生活和发展着。
在数学领域有这样一个猜想,叫“六度空间理论”:若每个人平均认识260人,其六度就是1 188 137 600 000。这个庞大的数字是整个地球人口的若干倍!假如将这个理论运用于人际交往,你能否想象这是多么庞大的社交资源,而这个资源又能为你带来多么巨大的力量?
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这是从平凡人到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成功人士都普遍认可的社交圈法则。不过,朋友也分很多种,生活中的朋友、工作中的朋友、志同道合的朋友、能一起吃吃喝喝的朋友……这些各种意义上的朋友究竟该怎么交往与相处呢?明代学者苏浚在《鸡鸣偶记》中做了这样的解释:
“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意思是说,直言无畏、规劝过失的畏友,生死相托、相互信任的密友,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朋友;好言相悦、互相吹捧的昵友,交也可以,不交也可以,但最好能够远离;见到利益与好处就上去争抢、遇到困难挫折就退缩的贼友,这种人最不可交。
道理大家都懂,可人是一种很复杂的动物,具体社交过程中还是有人会对这个观点持有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有人会认为,朋友的朋友也许会是敌人,朋友的朋友也许并不是你想交往的那类人。这些都有可能,但笔者想说的是,应该换一个角度去看待社交。
首先,不论他的能力和人品,他是你朋友的朋友,由于你和朋友之间的情谊,你是可以和他保持来往的,但交往的深浅全在于自己把握。
其次,请不要将朋友的朋友看成是一个单独的人。他同样有一个庞大的社交圈,那个社交圈里有许多你不认识的人,未来你新认识的朋友可能就是他社交圈中的一员。
最后,你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交往。如果你带着功利心去和他交往,也许短期内你们友谊炙热,但过不了多长时间,彼此就会从对方的圈子里慢慢淡出。
朋友之间的交往,一定是共同分享、彼此帮助、互相传递价值。无论是工作关系还是私下里的交往,都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切莫有高低贵贱之分。因为是朋友的朋友,所以你应该以最真实的自己和他们交往,这样的友谊才能天长地久,你也才能打开朋友的社交圈,融入更大的资源网中去。请记得,在交朋友时不要只顾及眼前的利益,带有目的性地去交往,那样的友谊不纯粹。大家平常可能都互相称兄道弟,一起玩乐;当你有事时,第一时间伸手帮助你的却是友谊中不掺杂利益的朋友。可见,缘分是不是一件很奇妙的事物呢?对此,当初还是小职员、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家的洪涛最有话说。
几年前,洪涛还在一家小公司里做软件设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打工仔。有一天,他的一个同事带着几个朋友从外地来到武汉,而这位同事恰好有别的事情无法陪同,委托洪涛接待一下他的朋友。
于是洪涛精心挑选了一个不错的饭店,然后准备了一些当地的特产送给那几位朋友。
在聊天过程中,他们得知洪涛是做软件设计的,很感兴趣。于是洪涛就演示了一款最新研发的软件,当然这个作品也充分体现了洪涛的创意与能力。没想到的是,那几个朋友对洪涛的能力非常赏识,真诚地邀请他一起去做一个项目。
两年后,凭借这个项目,洪涛从一个打工仔摇身一变成了公司的副总。后来,他又和该公司的客户结为朋友,进军影视行业。又几年后,他利用社交圈资源,自己做导演,成功地拍摄了一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电影,很快地就在行业内声名大噪。
回顾自己走过的这段路,洪涛这样总结:“朋友的朋友就是你的朋友,社交圈无非就是这样去拓展的。当你学会借助社交资源时,你的机会会变得多起来,你的路会越走越宽,视野会越来越开阔。当你遇到一些困难,然后感觉陷入思维的死角时,一旦能换一个角度,你很可能会发现一片新天地,然后解决问题的答案马上就有了。这就是越努力越幸运!”
他认为,如果当初他拒绝帮同事的忙,不去接待同事的那几位朋友,他也许会永远地错过这宝贵的机会,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合作伙伴了。仔细想想,人生真的很玄妙,原本并不相识的两个人会认识并成为朋友,更因彼此之间的合作而改变了各自的命运。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联系的两个人是不存在的,任何人都可能通过“六度空间”建立起关系。“六度空间”表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似微弱的关系的强大作用,这种微弱的人际纽带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这句话告诉你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当你能秉持这种理念,运用一定的联系方式和交往技巧,结合你自身的努力,无论你想认识谁,即使是马云、任正非,也不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