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许多憧憬与梦想,可是不管憧憬有多迷人,梦想有多美丽,缺乏必要的行动和努力,终究是白日梦一场。
你工作中是否常因一个三分钟便可以打完的电话犹犹豫豫、畏缩不前而导致一天心神不宁?是否常因一项任务拖延到最后时刻不得已潦草完成而后悔不已?是否因这样的犹豫那样的拖延致使到手的成功鸡飞蛋打而垂头丧气?
这些生活和工作中的常见场景发生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词“拖延”。拖延症是工作生活中的顽疾,让我们因一次次的失去而扼腕叹息;拖延症是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导火索,让我们养成懒惰、抱怨的恶习。
考察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拖延症群体无疑是十分庞大的。也正因如此,“拖延症”才成了跨越各个年龄段、各个行业群体最有共鸣感的词汇之一。拖延症不光是现代人的顽疾,也困扰着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大人物。比如,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为了克服拖延症,克制写作时想要外出的冲动,让家里人把自己的衣服都藏起来,自己赤身**地写作。
“天才”达·芬奇就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拖拉机”。达·芬奇是个十分博学的人,他对建筑、解剖、艺术、工程、数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涉猎和研究。因此,他就像一个因为燃料过剩而停不下来的火车,不停地有一些新想法冒出来,于是他总是在小本子上写呀写、画呀画,潦草记录下很多超越时代的想法:新型时钟、双身船、飞行器、军事坦克、里程表、降落伞、光学仪器、挪移河流大法仪……保存下来的整整有 5000多页。不过,这个事实也反映了达·芬奇的注意力是很分散的。也是因为他的注意力分散,使之不能把精力完全花费在具体的目标上。更关键的是,他做事太拖拉,有的点子想了好些年,有的改了上千次,一个都没有实现。
此外,由于追求完美和不断有新的灵感到来,他画《蒙娜丽莎》用了4年,画《最后的晚餐》用了3年。
由于拖延,最终达·芬奇传世画作不超过 20幅,并且其中有五六幅直到他去世还压在手里没能交付。在他去世200多年后,相关绘画的手稿才被后人整理成书,而他的更多科学方面的实践至今仍隐藏在那些草稿图中,不得不说是天才的遗憾。
达·芬奇本人亦为自己的拖延症苦恼,在一则笔记中他写道:“告诉我,告诉我,有哪样事情到底是完成了的? ”达·芬奇一边被“未完成”所困扰。他一边又有着一根筋的完美主义,太容易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可如果有人逼迫,又很快产生厌倦。这种挫败感,与我们当今饱受拖延困扰的后世人类所体验到的真是别无二致。
如何告别拖延症,做一个高效率行动者?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故事中找到一些启示。
清代文学家彭端淑在《为学》一文中写道:四川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说:“四川离南海几千里,我一直想雇船去,也没能成行。你只带两样东西不可能实现!”可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并告知了富和尚。富和尚面露愧色。
富和尚为何去不成南海?用现代视角分析,正是因为拖延症。很多人都和跟文中的富和尚一样,常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等我思路清晰了再去完成这个重要工作、等我有时间再去探望朋友、等我精神好点再打这个电话、等我想明白了再跟家人谈谈……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延误了最佳时机。
穷和尚的行动力恰恰为战胜拖延症提供了方法:先开始着手去做!管理学家总结了一条行动力公式,叫“行动力=(伙伴×方法)/目标”。回到故事里,富和尚有钱,可供选择的手段也比穷和尚多,比如租船。之所以最终没能成行,是因为他总想把任务一次性完成。而穷和尚则是先出发,边走边找资源来解决问题。他依靠饭钵、水瓶,沿途通过化缘来果腹、解渴,于是在“行动力公式”中就有了许多“伙伴”,一步步帮他到达目的地。此外,穷和尚并没有给自己设定一个到达南海的期限,而是设定了一个方向,这样没有很大的压力,可以从容开始。虽然花了一年多才从南海回来,但他最终做到了。
即使现在还没有很多可以为你所用的资源,比如没有伙伴,也缺乏方法,但你可以通过降低目标的期望值,或者把最终的目标切分为若干个小的目标,先行动起来。在行动的过程中,你会慢慢找到新方法,邂逅新伙伴,获得新助力,这也就是穷和尚能凭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去海南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