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打破常规,才能更好地把握机会(1 / 1)

循规蹈矩,沿用老祖宗的方法,只会将自己的思维禁锢起来;只有敢于打破常规,才能发展思维,才能实现创新,继而抓住更多的机会。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不同,下落速度跟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速度越快。之后的1900多年,人们都坚持这一真理。可是,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质疑。认真思考之后,为了提高说服力,他决定亲自在比萨斜塔做一次实验。

1590年的一天,伽利略站在了比萨斜塔上。他手里两个大小一样的铁球:一个是实心的,重一些;一个是空心的,轻一些。塔下站满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讽刺说:“他不是有病吧,连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也敢怀疑?”声音顺风而来,传入伽利略的耳朵,但他就像没听到一般。

实验很快开始。伽利略举起手里的两个铁球,大声向下喊着:“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说完,他将两只手同时张开,两个铁球掉落下来,几乎同时落到了地上。

看到这个情景,人们都惊得说不出话来。

这就是著名的比萨斜塔试验,它不仅揭示了落体运动的秘密,也是对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最直接挑战。其实,很多人都能做这个实验,但为什么别人不去做甚至表示反对呢?这是因为很多人信任权威,不敢对已经形成的常规认识提出挑战,对创新思维产生了惰性。

突破常规并不是一种意识和观念,还是一种技巧和方法。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善于打破常规,更要学会反其道而行之,独辟蹊径,出奇制胜。有时,为了实现大目标,就需要采取一些非规则、反规则的手段来扫清障碍、加快运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1886年,美国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发布了禁酒令。药剂师约翰·彭伯顿挑选出几种特殊成分,发明出一款美味的糖浆,在药店进行销售,年销售量平均为9瓶。会计师弗兰克·罗宾逊还为其起了一个响亮又易记的名字——“可口可乐”,一直沿用至今。那时候的“可口可乐”糖浆不包含气体,直接兑上凉水,就能饮用。

1887年发生的一件事,诞生了今天我们所喝的可口可乐。

那一次,有人把“可口可乐”糖浆与苏打水混合在了一起,结果发生了奇迹,糖浆变成了可口的碳酸饮料,这就是今天家喻户晓的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发现的经过告诉我们,要想有所创新,有所成就,就必须敢于打破常规。

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想应该怎样做,只会按照自己或习惯性的方法直接开始行动,这就是我们说的常规。常规一般都隐藏在人们的思维和习惯里,就像计算机中安装的固有程序一样。可是,究竟为什么必须按照固有程序来操作,似乎没有多少道理可讲,既然大家都这样做,我也就跟着做。但事实证明,很多事情,按照常规思路是很难取得理想结果的。

市场经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舞台,只有敢于打破常规,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许多人经常会抱怨自己能力不够,干不了大事。其实,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使用的能力只占据了个人能力的2%~5%。也就是说,每个人可挖掘的潜力都非常巨大,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发掘这种潜力的最好方法。

早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很多不拘泥于常规的故事。比如:宋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更多的评价是他的机智,忽略了他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和心态。设想,如果当时的司马光陷入常规思想的枷锁,掉进水缸里的孩子可能已淹死,在似乎凭己之力难以解决的当下,只有打破常规,才有可能化险为夷、扭转乾坤。

进化论的创始者达尔文也是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当时教会占统治地位,人们深信上帝,他却敢于创新,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虽然当时不被人们所接受,但后来却成了生物界发展的主流,他也因此名扬全世界。

打破常规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创新。无论面对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不要墨守成规,不要一条胡同走到黑,只要打破常规、换种方式,就能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