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干是胆量而非胆识(1 / 1)

虽然我们鼓励人们要有做事的胆量,可是需要的是巧干,而不是蛮干。毫无目的地瞎干,只会费力不太讨好。

在我国历史上,楚霸王项羽非常有名,他骁勇善战,具备以一敌十的勇气。可是,最后勇猛的项羽只能孤身一人在乌江边自刎,着实可悲可叹。项羽确实是一个有胆识的人,有一身好力气,可是他不善于研究兵法,不接受谋臣的劝阻,只知道一味拼杀,毫无纲法。他的悲剧大部分是因为,只会蛮干,不懂用智,结果只能败给刘邦。

刘邦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不能瞎干,而应学会巧干。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就像是用钥匙开锁一般,只要搞清楚锁的内部构造,使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轻易打开。方法错了,不管使用多大的力气,都无法打开,甚至还会将锁毁掉。

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当属“火烧赤壁”。

在这一战役中,曹操来势汹汹,而诸葛亮和周瑜却认真分析了曹操不善水战的情况,采用连环计、苦肉计等,巧借东风,最终取得胜利。

做事情之前要多思多想,不了解情况时,绝不能轻易下结论。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就是善于动脑筋,用智慧解决问题;固然要有胆,但不能瞎干。

一个知名企业的老总经常对员工说:“我们的工作不需要耗费体力和浪费时间,而是要带着大脑去工作,要巧干,而不是蛮干。”也就是说,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巧妙的解决办法,不能一味出蛮力;不论工作多繁忙,都要腾出时间来思考,找出最省力最有效的方法和方式。

周勇毕业于一所普通高校,应聘到一家公司,看起来才智平平,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每到一个新单位,他的发展总比其他人顺利一些。

周勇清楚地知道,勇气和耐心会比埋头苦干更有效。从参加会议的第一天开始,他就积极发言,给领导留下了良好的初步印象。当其他新员工埋头苦干、分不清办公室里谁是谁时,周勇已经掌握了很多老员工的大致情况。结果,进公司不到一年,他就当上了办公室副主任。

通过这个事例不难发现,埋头苦干不如巧干,要想取得成绩不能瞎干。即使没有特殊的专业技能,也可以做个像周勇一样的有心人;即使自己没有掌握超群的能力,只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也能迅速攀登上职业高峰。

任何工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对不同的境遇和问题,就要因时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决策。按科学规律办事,用理智战胜冲动,才能用巧干代替蛮干。这也是成功的捷径,不能深刻理解这一点,只能事倍功半!

在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里有这样一个情节:黄蓉不小心被一个大海蚌夹住了脚,做了很多努力,都没有掰开。最后,她抓起一把细沙放到蚌壳里,蚌壳居然自己打开了。原因何在?因为蚌最怕的就是细沙。

巧干是一种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会巧干的人一般都敏锐机智、灵活精明,更会充满活力、随机应变。所谓的巧干就是,抓住事情的关键,找到有针对性的方法。如此,既可以减少工作量,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巧干升值的时代,仅有胆量是不够的。

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一家伐木厂,应聘伐木工。老板看他身强体壮,觉得他适合这份工作,就答应了。

第二天,年轻人很早就起床,来到工厂。当天,他一共砍伐了20棵树。老板看到他的成绩,夸奖他说:“不错,今天你伐的木材最多!”

第三天,年轻人起得更早,当天一共砍伐了17棵树,老板说:“17棵,也是今天所有工人中最多的。”

第四天,年轻人起得更早,结果最后只伐了15棵树,老板说:“15棵,仍然是最多的。”

年轻人感到很疑惑:我每天都比前一天早起,为什么数量会逐渐下降呢?

老板问:“你有没有磨过自己的斧头?”

年轻人明白了,原来是因为斧子钝了,才导致每天伐木数量越来越少。

故事中的年轻人长得人高马大,确实适合伐木,可是要想提高伐木质量,仅靠体力是不行的,还需要借助巧力。既然敢于应聘,说明年轻人的胆子确实不小,可是他却忽视了一点:不管你再有劲,斧头钝了,也是无法伐木的。这里的斧头,就是“巧”之所处。

巧干,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具备了其他条件的基础上,瞎干、蛮干,只能让自己陷入被动。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巧干的能力呢?首先就要转变思维方式,比如:

爱岗敬业。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以职业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乐趣而不是负担。一旦对工作充满了喜爱,就会在不断的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善于收集资料。要想提高做事效率,就要不断收集与所做事相关的信息资料,需要用时,信手取来,很是方便。

多做逆向思考。遇到问题,一时找不到解决方法时,要做些逆向思考,拓宽眼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问题的关键,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在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时,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彻底地解决问题,也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

善于总结。巧干,就要不断地对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事物之间的规律并运用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