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是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情感,是人类借以维持自身发展和繁衍的基本力量。让女孩把自己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情境下的体验进行比较,体会别人的心情,就能让她们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
一次,妈妈在收拾房间时,翻出一个自己小时候玩过的布娃娃。时间已经很久,布娃娃有些破旧,有些地方还开了线。6岁的甜甜却像发现了宝贝似的,拿着布娃娃不放手。
甜甜一边观察布娃娃,一边嘀咕:“妈妈,布娃娃没有眼睛了,衣服也破了,她该有多疼啊!”
甜甜妈妈意识到这是培养女儿同情心的好机会,于是说:“咱们一起把布娃娃修好,好吗?”甜甜痛快地答应了。
从一出生开始,女孩就由几个大人围着转,好吃的、好用的、好玩的,都先让着她;需要的一切都被大人完全包办代替,结果时间长了,就会失去爱心和同理心,形成一种习惯——“人人都要为我”,而且视之为理所当然。
生活中,父母可以利用多种机会让孩子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例如:看到其他小朋友摔倒时,可以启发女孩说:“如果是你摔倒了,是不是感觉很疼?小妹妹一定也摔疼了,快去扶起她。”某地发生灾情,可以引导女孩:“那里的小朋友没饭吃,没衣穿,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我们给灾区捐点衣服和食品吧!”这样,女孩的爱心不知不觉就培养起来了。
研究表明,女孩天生便具有丰富的情感,她们的同情心更是与生俱来。社会文化赋予了男女孩不同的教养方式,教育男孩时父母会告诉他们“应该坚强,不能轻易流泪”,否则男孩可能会成为令人讨厌的娘娘腔;而教育女孩时,父母一般会用柔和的语调来与她们沟通、用细腻的情感包容她。结果,女孩比男孩具有更强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女孩应该具备的品德。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同情心,才会充满爱心;富有同情心的女孩,其人格也会大放异彩。
◆要女孩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只有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当下的感受和处境,关注他人的情绪体会和反应,了解他人的痛苦,才能感人之所感,产生助人行为。父母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适合情境,引导女孩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比如:当女孩因为没有帮助别人感到内疚时,就可以创设情境,采用角色扮演等方法来培养女孩的同情心,让女孩在日常生活中将心比心,体会到他人需要帮助的心情,培养利他行为。
有一次,李婷和丈夫带女儿豆豆到公园玩,坐下来休息时,丈夫给豆豆买了一些果冻。这时,李婷注意到旁边有个小女孩,也坐在那里休息,大人不在身边。
小女孩用渴望的眼神看着豆豆吃果冻,李婷对豆豆说:“豆豆,给这位小妹妹吃点果冻,好不好啊?”
“不。”豆豆有点不舍得,将果冻一把抱在怀里。
李婷耐心地对她说:“豆豆,要是妈妈有事情不在你身旁,而这位小妹妹在吃果冻,你想不想吃啊?”
“想!”豆豆毫不犹豫地回答。
“这就对了,现在你把果冻给小妹妹吃,等到下次妈妈不在你身旁时,那位小妹妹也会把东西给你吃的。”
豆豆看看李婷,又看看那位小妹妹,终于拿出了一些果冻,给了那个小女孩。
爱心就像春天播下的种子,只有对女孩进行爱心教育,才会使女孩学会体贴别人、关心他人。有了这种爱心,并延续下去,女孩将来肯定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为了使女孩能够把善良的举动进行下去,就要对女孩进行鼓励。随着女孩慢慢大了,经历的事情多了,自然能够分辨出真假可怜之人,也会有选择地做出正确的善良举止。
◆引导女孩去感受别人的感受
要想让女孩多一些爱心,就要引导她们去感受他人的感受。
小小在学校有一个好朋友,叫都都,她是一个略有残疾的女孩,走路时一瘸一拐。刚开始时,小小一点儿也不喜欢她,甚至还和同学一起嘲笑她,叫她“小瘸子”。
一次放学回家,小小回来告诉妈妈她们对都都的嘲笑,妈妈听后,正色说:“你这样可不好,本来都都已经很可怜了,你还嘲笑她,你有没有感受一下她当时难过的心情?都都有残疾,本来就很自卑,现在又遭受别人的嘲笑、欺负,心里肯定很难受。她已经很可怜了,怎么还能欺负她呢?”
接着,妈妈又说道:“比方说,你和小朋友一起在游戏,别的小朋友摔倒,你在旁边大笑,可是,如果是你的话,你摔跤了,别的小朋友笑你,你会有什么感觉呢?”小小说:“我一定觉得很丢脸很难过吧。”妈妈又接着问:“那么如果你是他,你会希望别的小朋友做些什么呢?”
笑笑肯定地回答:“我希望她们来扶我,而不是笑我。”这时,妈妈引导小小,告诉小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此小小学会了感受别人的感受,再也不去嘲笑都都同学了,还和她成了好朋友,经常想方设法地帮助她。
拥有同情心的女孩通常都懂得体谅别人,而拥有同理心的女孩则可以将别人的感受转化为自己的感受,更有利于培养女孩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除了培养女孩的同情心外,家长还要培养她们的同理心。父母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女孩遇事先考虑他人,教她学会感知他人的情绪,让她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例如,如果女孩总因贪玩忘记回家而让妈妈着急,也许她并不能理解妈妈为什么会这么着急。这时,就可以对她说:“如果你在家,我出去了,没有告诉你我去哪里,天黑了我还没回来,你会不会担心?”如此,女孩就会明白,遇到这种事情,她可能比妈妈还着急。这样,女孩再出去玩时就会记得告诉妈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