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上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写的是作者上小学时,大家都在列队欢迎一个大人物的到来,她和一个同学却悄悄溜了出去,在操场上又唱又跳,没想到被老师发现了。俩人被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高喊自己的名字一百遍,并且要回家写一份检讨,明天交上来。
这位作者写道,自己回到家想起自己在教室的讲台上喊自己的名字,下面笑声一片,没有一个人同情自己,就连平时和自己关系很好的同学也笑得前仰后合的。她越想越觉得自己没脸去上学了,根本没心思写检讨。然后,她想到了死,但纠结于用什么方式来结束生命——是溺水还是喝药,就没有实施行动。最后,她想了一招,干脆今天不写了,如果明天老师再逼自己写检讨,那就自杀,一了百了。
第二天,她来到学校,老师居然温和地对她说:“检讨写了吗?没写就算了,昨天是老师不对,别往心里去。”原来,昨天与自己一起溜出去的小伙伴已经自杀了。
……
某调查显示,目前自杀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的重要死因,而且有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被惩罚要跳楼、挨批评要跳楼、成绩差要跳楼……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他们的内心为何如此脆弱,以至于抵抗不了一点点小挫折?
更多的孩子是虽然没有做出极端行为,但也明显地表现出了极低的抗挫力,比如畏难情绪严重、轻易放弃、输不起、娇气等。
卡尔·威特说:“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去面对、承受生活中的各种痛苦、危险和灾祸,这样等他长大之后,他才能承受生活中更大的痛苦、危险和灾祸。而我们现在的态度,就决定了孩子以后是勇敢还是懦弱。”
可以说,每一个坚韧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教他们直面痛苦的妈妈。
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她曾担任印度总理。同时,她还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妈妈,在孩子眼里,她就是最好的导师。
有一年,甘地夫人的儿子拉吉夫得了一场大病,不得不做一次手术。这一年,拉吉夫只有12岁,面对手术,他非常紧张、恐惧。医生为了避免孩子的焦虑不安,想要对拉吉夫说:“手术并不痛苦,不用害怕。”可是甘地夫人却阻止了医生,她说:“孩子已经懂事了,这样对孩子说,反而不好。”
她来到儿子床边,平静地说道:“拉吉夫,做手术确实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尤其是手术后的几天,痛苦更加严重。这种痛苦是谁也无法代替的,哭泣不能减轻痛苦,喊叫也不能减轻痛苦,哭泣和喊叫还有可能引起伤口撕裂,加重痛苦。你能做的,就是像一个男人一样,勇敢地去承受这一切。”
拉吉夫听了妈妈的话,选择了勇敢地忍受手术的痛苦。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发展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安妮·斯坦博士曾经指出: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作为家长就应该着力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以后遇到挫折时,可以正确处理问题。
在《和孩子划清界限——成功训育儿童自律的法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周末,妈妈带着3岁的Sam去找原来照顾过他的佟阿姨玩。佟阿姨带Sam去公园划船钓鱼,并带回来三条美丽的金鱼,一条红色,一条黑色,一条红白相间。Sam可能是太喜欢金鱼了,不停地用手抓它们,结果没多久,就传来了Sam撕心裂肺的痛哭声:红金鱼死了!
Sam哭喊着要再钓一只,但妈妈说天黑了,公园关门了,今天不能去了。他说明天去,妈妈说明天要去幼儿园,只能周末再去钓。于是Sam哭得更厉害了。
爸爸责怪Sam不该使劲玩它们,妈妈却说:“不要说他啦,这么漂亮的金鱼死了,多令人难过啊,让他好好伤心一会儿吧。”
Sam哭啊哭,吃完晚饭还接着哭。妈妈让他给佟阿姨打个电话,报告这个不幸的消息,他又哭着跟佟阿姨分享了这份悲伤。
哭够了,他说不跟爸爸洗澡了,要跟妈妈洗,洗完澡他的心情就好多了。
很多妈妈见孩子哭那么厉害,一定会心软,为了让孩子不哭,可能会马上去市场买一条或者答应明天就去弄一条回来。好像妈妈们都希望孩子每时每刻都欢天喜地、无忧无虑,只要他有一点悲伤,就恨不得让自己变成神仙,喊一声“变”,就变出孩子想要的东西,把孩子从痛苦中解救出来,从而也让自己获得片刻安宁。
可是,这样做的后果是虽然帮助孩子逃离了痛苦,同时也让他逃避了责任。其实,痛苦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和孩子建立疆界》的作者克劳德与唐森博士说:“生活的意义并非逃避吃苦,而在于学习怎样有益地吃苦。从小就逃避痛苦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历加倍的痛苦……这些问题来源于逃避暂时挣扎的痛苦、逃避自律和延迟享乐的痛苦。如果我们能够学会坦然面对失去即时所需的东西,对于不能马上实现的愿望感到难过,而后适应困境对我们提出的现实要求,欢乐和成功才会接踵而至。”
Sam把金鱼“玩”死了,失去心爱的金鱼就是他应该承受的后果。而且天黑了,他也不能再去钓一条,即便是明天,因为要去上幼儿园也不能去,只能等到周末才能弥补这个损失,他必须接受这个真相,并学会平衡失去金鱼的痛苦。父母没有迫不及待去买一条来满足他,这恰恰促使他掌握了面对痛苦的能力,他的内心也将因此而变得强大。
很多妈妈不忍心看到孩子悲伤、痛苦,但是过多的怜悯和同情会使孩子没有面对痛苦的能力,也使他失去吸取教训、获得第一手经验的机会。真爱孩子的妈妈,会鼓励孩子直面痛苦,虽然这意味着妈妈自己也要经历一些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