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头脑、格局大的父亲,非常注重孩子面对问题时的心态和方式。他们细心并乐于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考模式,尤其当孩子直面问题时,是找借口退缩,还是想方法解决,这里面的逻辑对孩子思维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借口是不想负责任的托词,是不信守承诺的反映,是畏惧困难、不求上进的表现,它直接阻碍着一个人将来的成功。”智慧型父亲绝不会容许孩子遇事就找借口找理由,而是耐心又积极地引导孩子正确看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赖斯小的时候,西方种族歧视的现象还特别严重。那时,因为肤色,她处处受到排挤。
一日,10岁的小赖斯跟着父母外出,经过白宫时,她特别想进去看看,但因为黑色的皮肤,她直接被门卫挡在了外面,禁止跨入大门半步。
门卫的歧视,令小赖斯觉得羞愤,她转身对自己的父亲说:“总有一天,我会光明正大地成为这栋房子的新主人。”父亲温柔地拍拍她的头,他很高兴自己的女儿有了远大志向。
父亲对小赖斯说:“想改变现状,你首先需要取得非凡的成就。从现在开始,如果你付出双倍的努力向前冲,也许能追上白人的一半;若想跟白人并驾齐驱,就需要多出四倍的辛劳;想要超越他们,就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付出八倍努力。”
小赖斯把父亲的话牢记在心,为了能“超越白人”,她下足了功夫,废寝忘食地学习,积累各种知识。当别人只会讲英语时,她已经又掌握了俄语、西班牙语和法语。她事事争先,样样力求最好。
终于,她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非裔国务卿。
假设,当小赖斯告诉父母她想成为白宫的主人时,父亲对小赖斯说,“记住你是黑皮肤,别异想天开”,赖斯也许会因为父亲帮她找好的这个借口而向命运低头妥协。好在她的父亲是个思想境界高于教条的人,没有因为残酷的现实而局限了对孩子的教育。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亲的缩影,父亲是帮孩子指引方向的明灯。在大部分家庭环境中,母亲多是情绪的传播者,父亲则偏重思维影响。孩子在面对问题或困难时产生的思维差距和行动力,多是受父亲影响。思维有高度的父亲,会借助孩子遭遇难题的时机,适时让孩子明白“别为失败找借口,方法总比困难多”。
“借口”一词汇总的信息量太多,比如懒惰、胆小怕事、推卸责任、无担当、心胸狭窄等,这些可恶又带腐蚀性的词汇,没有任何一位父亲希望印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那么,父亲应该怎样引导孩子明白“别为失败找借口,方法总比困难多”呢?其实很简单,当父亲和孩子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时,先别急着谈论那个问题本身,而是先和孩子讨论清楚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方法或技能。
父亲正在院子里钉篱笆,儿子跑过来观看。父亲每钉一颗钉子,儿子都拍手叫好。父亲把锤子递给儿子,说:“如果你愿意加入,兴许能在晚饭前完成。”
儿子举着沉甸甸的锤子,问:“爸爸,我能行吗?”
父亲说:“不尝试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也永远学不会。”
父亲递给儿子一枚钉子,他看着儿子笨拙的样子,稍加提醒:“你需要一手扶钉子一手持锤,像爸爸平时那样。”
儿子举起锤子,额头直冒汗,他怕一锤子下去砸到手,情急之下说道:“爸爸,我还是去看看妈妈那里需不需要帮忙。”
父亲沉下脸,说:“还没试就退缩,你确定要做个胆小鬼?如果你担心砸到手,你想想可以用什么代替你的手稳住钉子。”
儿子环顾四下,他捡了两根木棒,可木棒太圆润,夹得钉子来回晃。于是他又找来刀子,在两个木棒中间划了口子,刚好把钉子卡在口子里。手捏住木棒的一头固定住钉子,反而没刚才那么害怕。锤子一声落下,虽然钉子有些歪扭,可他还是抑制不住脸上的笑容。
爸爸这时才说:“记住这枚钉子,虽然它不完美,却是靠你自己的智慧钉进去的。”
孩子们不喜欢谈论他们的问题,但很喜欢谈论要学习的技能。而他们所有的问题,都是可能通过学习相关的技能来解决的。
家长要做的就是重新思考,换个角度去思考孩子们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转化为他们可以学习的技能,再通过教导他们相关技能来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养成找方法的思维习惯。
习惯帮孩子寻找方法的父亲,给孩子传递的心理暗示是“世界上没有打不破的规律”。只需要转动自己的大脑,勇敢去尝试,任何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所以,不要用一句“你还小,做不好没关系”来拒绝孩子独立尝试,以避免孩子可能犯的错。其实,年龄越小,孩子的可塑造性就越大。
而在孩子心里,一个喜欢跟他沟通并能帮助他寻找方法的父亲,更像个超人,所有出现在他身边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父亲的脑袋神奇得就像哆啦A梦的口袋一样,有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办法。在这样的父亲身边成长的孩子,不仅拥有乐观阳光的心态,而且更容易走出思维的枷锁,将问题和挑战转变为机遇。与其让孩子找个借口偷懒,不如让他相信只要给他个支点,他就能撬起整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