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如果父亲常常因为别人做错了一点小事就去指责,甚至报复,孩子自然也不会懂得原谅别人。
一日,父亲带着儿子去楼下公园写生。
一位老大爷见这孩子画得不错,便坐在一旁静静看着。
突然大爷的手机铃声大作,孩子吓得手一哆嗦,整幅画都毁了。
父亲转身就对着大爷大吼:“你有病啊,看你做的好事。”
大爷意识到确实是自己的错,赶忙道歉:“实在对不住,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使了,吓着孩子了吧,爷爷不是故意的。”
任凭大爷如何道歉,父亲就是不理会:“耳朵聋了就老实在家里待着,少出来祸祸别人。”
在一旁的儿子生气地把画笔一扔,伸手就将大爷推倒在地上,喊道:“老东西,你赔我的画,赔我的画。”
最终父子二人因故意伤人受到了应有的责罚。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社会心理学效应——海格力斯效应。说的是一个叫海格力斯的大力士,在路上看到一个鼓起的袋子,便上前踩了一脚。没想到,那个东西竟然膨胀起来。海格力斯被激怒了,拿起木棍使劲打它,结果这个东西竟然膨胀到把路堵死了。原来这个东西叫仇恨袋,不惹它,他一直那么小。一旦侵犯它,它就会不断膨胀,和你干到底。
当父亲没有包容心,并且喜欢以报复的心态对待别人时,不仅会堵死自己的路,同时也会把孩子拉入死胡同,陷入无尽的烦恼。当父亲凡事秉持“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痛快”的心理,不懂宽恕和放下,就会导致孩子心胸狭隘、咄咄逼人、斤斤计较。
现代社会,男性身上承担的家庭责任、工作压力让他时常喘不过气来,以至于变得脾气暴躁。妻子炒菜不小心盐放多了,就指责抱怨;孩子不说话,就大发雷霆。父亲的苛刻、愤恨和计较,不只让与之相处的孩子战战兢兢,也会影响孩子人格的养成。
古人云: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泰山不拒绝任何土壤的堆积,才能成就现在的高度;河海从不拒绝任何一条河流的汇入,才能有现在的深度。不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需要包容才能立足,世间凡成大事者,必有一颗包容心。我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父亲要通过言传身教,把包容的理念早早植入孩子心里。
孩子正在写作业,楼上地板传来“噔噔噔”的声音,噪声一直持续,令人烦躁得有点抓狂。他实在受不了了,就去找他的父亲说:“爸爸,楼上太吵了,让我没办法学习。”
父亲示意孩子坐下,然后说:“楼上的宝宝才两岁,免不了贪玩爱蹦,我们多理解理解。况且你在这么大的时候,也喜欢蹦蹦跳跳的,爸爸没少去楼下跟人家道歉。”
孩子立刻收了脸上的怒火,但仍然有点不情愿:“这么吵,我没办法学习啊。”
父亲说:“那你想想,怎么能让耳朵立刻安静下来呢?”
孩子想了想,突然灵机一动,把耳机戴在了耳朵上。
没过几天,楼上的叔叔阿姨一起来他家串门,还带来了水果,用以感谢他们的理解。
只有以一颗包容心去面对问题,才能化解矛盾,使未来的道路越来越宽广,越来越顺畅。包容心会帮助孩子吹走落在人生路上的枯枝烂叶,收获一片澄明。
白岩松是位心胸敞亮的父亲,他在一封致儿子的信中写道:“如果所有的美德可以自选,孩子,你就先把宽容挑出来吧。它会让你把爱放在首位,宽容会使你随和,让你把一些人很看重的事情看得很轻。宽容还会使你不至于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冲突,都不会在宽容的心灵里过夜。”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包容,并不是平日里多说几句“没关系”就能让孩子不再为错误的人或事心生怨恨,没有从心底出发的一切行为都是徒劳。耳濡目染,需要的是身边有一位真正懂得包容的父亲,明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会为了应付教育而敷衍了事。
包容是能接纳别人的缺点并予以理解,不会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就咄咄逼人。
包容是在看到别人短处的同时也能看到他的长处,不会轻易否定一个人的价值。
包容是选择做个倾听者,无论对方怎么歇斯底里、指责或羞辱,都能保持清醒,做出最好的解决方案。
包容是可以接受不同的意见,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都能保持从容,明辨是非。
包容是一切没有威胁到生命的事都是小事,与其报复,不如原谅,原谅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懂得包容的父亲,于生活中对待大小不同事物的态度积极,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同身受。于是他便顺着父亲广阔的胸襟,找到宽恕一切不如意的理由,卸下一个又一个繁重的包袱,轻装简行。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明白宽恕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气度,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