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视此世界,如一瀑流,终日变化,无有停止,而概念世界,则永久如一,无有变动。依亚里士多德所说,则此世界:诚如一瀑流,但非无目的之瀑流。天然是动;动即是潜藏的(potential)物之实现(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三章第一节)。如鸡卵乃一潜藏的鸡,其生长变化,即所以变为现实的(actual)的鸡,换言之,即所以实现鸡之形式,鸡之概念也。所以一切物之生长变化,皆有目的。其目的即在实现其概念,其概念即其好,其力因,其式因,其终因也。每一概念,即是一好,可比于“欲望之对象及思想之对象;能动物而不为所动”。“终因是:(一)为其故而有活动者,(二)为活动所以为目的者。……终因为被爱而引起活动,即以其所动,引动一切”(亚里士多德《后物理学》一○七二)。此即谓概念如欲望之对象,可欲可爱故即为好;因其可爱,故能引起活动;活动即所以得可爱的好也。一切活动,皆是爱力。此亚里士多德所说之爱也。“凡爱好者,皆欲得之”(柏拉图《一夕话》Symposium二○四)。此柏拉图之言;亚里士多德之意见,盖亦相同。但依柏拉图,诸概念及绝对的好,皆不在此世界;只曾经哲学的修养而复返于理想世界者,可见绝对的好及诸物之形式而有之。依亚里士多德,则此世界即是理想世界。此世界之不断的变化,正是爱之表现。以此爱力,而潜藏(potentiality)与现实(actuality),潜藏的好与实际的好,乃相连贯。物之终因是“理,而理亦诸物之起点;人为的物及天然的物皆然”(亚里士多德De??Partibus??Animalium六三九)。故“理”为一切物之终始。概念非只在理想世界之中;此世界诸物,亦非仅其摹本。概念正是诸物之形式,亦即其生长变化之目的。故依柏拉图所说,则理想的与实际的分开;依亚里士多德所说,则理想的即实际的,或实际的即理想的。因概念即在此世界之故,即与概念相对之“物质”,亦复是好。亚里士多德云:
若物质即是潜藏的诸物,如吾人所说,例如实际的火之物质即是潜藏的火,如此则不好亦正是潜藏的好。(《后物理学》一九○二)
所以在亚里士多德之哲学中,更无与“智慧”相反者。“诸物之次序,是天然中之可能的最好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第一章十节)。
(选自《人生哲学》,1926年9月商务印书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