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天天长大,三岁的多多模仿能力越来越强了。妈妈带着他到医院检查身体,看到了生病的老爷爷在咳嗽,他竟然也摸着胸口、扶着后背,“喀喀喀”地学了起来。这惹得周围的人大笑不止,而妈妈则非常尴尬地向老爷爷道歉。
看到超市的服务员在拿着电蚊拍打苍蝇,于是到家之后,他也找来了一个羽毛球拍,追着苍蝇乱跑。
和小伙伴宁宁一起玩耍,宁宁说了一声“臭屁屁”,他也就学了起来。看到树叶就指着树叶说:“这树叶是臭屁屁。”看到小汽车就指着小汽车说:“这汽车是臭屁屁。”回家看到爸爸之后,他还学着宁宁一脸坏笑地说:“爸爸就是一个臭屁屁。”
一天早上,爸爸看到多多手里竟然拿着自己的剃须刀,正想要刮自己的脸。爸爸立即制止了他,问道:“多多,你在做什么啊?”
多多认真地说:“爸爸,我正在刮胡子呢!”
爸爸吓得立即抢过多多手中的剃须刀,大声说道:“你一个小孩子刮什么胡子!以后不要这样了,否则会受伤的!”
多多不服气地说:“我和爸爸学的啊!你每天不是刮胡子吗?”
爸爸严厉地说:“你一个小孩子瞎学什么啊!以后不准你再瞎学大人!”
这下,多多可被爸爸的严厉吓坏了,哭着跑去找妈妈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家,可是很多父母都不理解这句话。不然,多多的爸爸怎么会这样对待孩子的模仿行为呢?事实上,像多多爸爸这样的家长是非常普遍的,他们觉得孩子的模仿行为是幼稚的、危险的,或是让自己感到丢脸,于是时常用消极的方式来对待。
然而,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孩子进行学习的第一步。婴幼儿专家认为,孩子的这种模仿行为是自出生之时就具备的,比如出生不久的孩子就会模仿大人伸舌头、眨眼睛等动作,而之后他们会通过模仿来学习各种事情,并且摸索和研究这个世界。而在六岁之前,孩子正处于模仿敏感期,对于任何事情都会有模仿的欲望和敏感。
一旦父母制止了孩子的模仿行为,就会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绪,还会破坏孩子敏感期的正常发展。同时,这还会让孩子失去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能力,从而妨碍孩子智能和认知的发展。
因此,即便在孩子模仿的过程中,有时会让人啼笑皆非,或许犯下小错误,惹下了小麻烦,比如模仿妈妈洗脸的时候,把自己的衣服弄得湿漉漉的;模仿大人洗衣服的时候,浪费了很多洗衣液,还把水弄得满地都是。家长们也不要太在意孩子行为的失败和不足,或是剥夺孩子下一次尝试的机会。
不管孩子是成功还是失败,对于孩子的模仿行为,父母都不妨一笑而过,或许还可以鼓励孩子说“宝贝,你真棒”,以便激发孩子模仿的兴趣。毕竟与保持孩子天性、培养孩子的智能和独立性相比,这些小错误和小麻烦又算得了什么呢?
更何况,在孩子的眼中是没有什么是非观念的,分不清什么是“好事”“坏事”。只要他们对这件事情感兴趣,只要他们看到大人时常这样做,就会进行模仿。正如玛利亚·蒙泰梭利所说的:“孩子每一次的成长,都是从模仿大人开始的。”
大人时常在家里发脾气、说脏话,那么孩子也会情绪失控,出口不敬;大人不爱收拾卫生,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那么孩子也会把东西到处乱丢,生活毫无条理和秩序;大人对别人没有礼貌,不尊重老人,那么孩子也不会尊重父母,更不会感恩父母的付出和关怀。
正因为如此,尊重和鼓励孩子的模仿行为,并且利用孩子对于模仿的敏感,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格德行,才是作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也是父母对于孩子最好的教育。
所以说,在孩子的模仿敏感期,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强化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即便不时常对孩子讲大道理,他们也能学着父母的样子,从而慢慢地养成并保持好的言行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