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观灯的习俗起源于东汉时期。元宵的“元”字来源于我国传统历法,正月又称元月,而“宵”则是夜晚的意思。
很久很久以来,古人们就有在元宵节这天晚上逛灯会的习俗。相传在东汉时期,汉明帝曾经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飞檐走壁、头顶白光的奇人,醒后感到十分害怕,便告诉了各位大臣。
有位叫傅毅的大臣见多识广,站出来说:“陛下所梦之人乃西方天竺的佛像,是大吉之兆。”汉明帝听后十分高兴,就指派了外务大臣蔡愔(yīn)和傅毅的弟子秦景等人去天竺求佛取经。算起来,他们可是比唐僧还早近五百年的取经人。按照《西游记》的时间线,孙悟空刚被埋到五行山下的时候,蔡愔他们就已经去取经了。
再说正史,蔡愔一行人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带着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两位印度高僧、佛经四十二章和释迦牟尼的佛像,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一同回到了洛阳。
据说他们回来之后,就告诉汉明帝,在印度摩揭陀国,每年正月十五,僧众都会聚集在一起参佛礼佛。于是汉明帝就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夜晚,要在宫中和寺庙里燃灯礼佛。之后正月十五放灯、观灯的习俗就渐渐地流传到了民间,正月十五这天也演变成了一个夜晚观灯游玩的喜庆节日。
在《西游记》中,有个十分有趣的看点,不知道有没有细心的读者发现,就是西域各国的风俗居然和唐朝是一样的。金平府所在的天竺国大概在如今的印度、巴基斯坦的位置,距离东土大唐有十万八千里。按理说,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应该和中原迥异,那么在这么远的外国怎么还在过中原的元宵节呢?
又比如,孙悟空在朱紫国给人看病的故事里,那国王居然还要过端午节、吃粽子,结果还不小心搞得自己不消化,堵出了病来。是不是非常有意思?
其实这就要从作者的难处说起了。作者吴承恩当然没有去过天竺,多半也并不知道天竺的风土人情是什么样子的。在他的想象中,就算是西方诸国的百姓也会过元宵节,也会观灯赏灯,端午节也吃粽子。
在写作《西游记》的时候,每当作者写到自己不了解的地区和人民时,都喜欢说此地“与中华无异”,然后就把风土人情和中国写得一样。这是一种简便、快捷的写法,也是为了扬长避短。事实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从长相、打扮到生活习惯,差距都非常大,印度不会过元宵节,朱紫国多半也不会在端午节吃粽子。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通关文牒”,这个也是作者凭借想象随意发挥出来的。在《西游记》里,通关文牒有点儿像今天护照一样的东西,派发给每位出国的人。各国还会像如今的海关一样,查验每个人的证件,到了每个国家就盖一个章。事实上,这个东西应当是作者根据国内的一些用于通行的手续文件想象出来的,比如符、节、路引等。如果没有这些有趣的想象,就没有《西游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