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阳明是谁(1 / 1)

关于王阳明的生平经历,在阳明心学火热的背景之下,大家多少都有些了解。这里我们不详细介绍王阳明的一生,只是就其中几个重要的环节做一些简要的说明,以呈现出其在阳明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意义。这几个环节就是少年立志、格竹子、龙场悟道以及江西定乱。

少年立志,是王阳明人生历程中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事件。王阳明十二岁入学,曾问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告诉王阳明的是,像他父亲一般读书登科中状元,就是第一等事。彼时王阳明虽是懵懂的少年,但是他断然否定了老师的回答,他认为读书做圣贤才是第一等事。王阳明从十二岁立志成为一个圣人,到五十七岁临终前说:“此心光明,夫复何言?”这都是在立志的意义上成就出来的一个极为完满的人格形象、圣人的形象。立志在王阳明这里,就是要将至善确立为自己的目标,以良知为自己行为的志向。在王阳明看来,这个志向的问题虽然是“自己痛痒自家知”,但它决定着人生的基本脉络。就像树苗下后,要长成参天大树,就必须时时不忘培植,人也一样,立志为善,然后时时坚持,这样必当成就至善,达致圣人境界。所以王阳明说,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工夫。从无到有,或者说,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最为关键一点就在于立志,这是具有关键性意义的。

王阳明立志要成为圣人,那么该如何成为圣人呢?在当时朱子学的理论脉络中,必须要通过格物,因为天理是散落在事事物物之中的,所以需要通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方式来穷究事事物物之理,从而达到对于天理的把握。关于这一点,后来著名理学家娄谅告诉王阳明的道理也是如此。因此,格竹子就成了王阳明对于朱子学理解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方式。十五六岁时,王阳明就进行了著名的格竹子的实践。所谓格竹子,就是坐在竹子前看竹子,并试图以这种方式获得对于竹子之理的把握。王阳明的朋友尝试格竹子,连续看了三天,结果一无所获,反而病了。王阳明对此并未气馁,他认为应该是他朋友的能力有问题,然后他自己格竹子,一连看了七天,也是啥都没有看出来,反而病倒了。此事给王阳明以极为沉重的打击,他最终感慨道:“圣人恐怕是做不成了,因为没有那么大力气去格物!”由此,王阳明进入了其思想历程中的出入佛、老阶段,他可能也是试图从佛道那里寻求通往圣人之路吧!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王阳明格竹子这个事情,格竹子是否是对朱子学的恰当认知方式呢?朱熹的格物要求在物上去理会。因为理散落在事事物物中,而人是有认识能力的,所以以人的认识能力,格物穷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应该都是可以达到的。而阳明的格竹子是对格物固执的使用,仅在竹子的意义上呈现出道,这是值得怀疑的。朱子的方法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我们必须实实在在去用力。这一点针对的是佛教的静坐,儒家行为应避免陷入空,要在具体的过程去悟。第二,这样的累积,不是没有意义的,而是可以贯通的,生活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明理。所以,王阳明格竹子是对朱熹理论的一种不恰当的理解方式。也就是说,事实上,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不能证明朱子格物的错误,但是,这样一种行为对于王阳明的影响却极其深远,王阳明就此认为圣人是做不成了。这可以说是朱子学给王阳明的第一次打击。

龙场悟道,对于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发展来说具有关键意义,可以说,没有龙场悟道就没有王阳明。我们不讨论王阳明来到龙场的具体过程,只关注一个点:为什么王阳明会在龙场悟道?正德三年(1508),阳明先生三十七岁,因为得罪宦官被贬到贵州龙场。对于王阳明来说,这是一个极其困苦的生活场所。周边的人和他语言不通,而且环境很差,还要担心被人追杀。面对种种困境,阳明先生觉得此刻一切都能抛下,唯有生死之际,难以突破。王阳明最终悟出来的结论是,所有的一切都只能依靠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在龙场那样的极端困境之中,唯有依靠自我才能最终获得解脱,所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意味着让王阳明实现自我突破的,并非阳明先生在此地读了什么样的书,环境的巨大变化才是根本因素。在斩断了和过往的一切联系的情况下,阳明先生获得了思想上的突破,由此,心中的所有郁结终得豁然开朗。有所外求的方式都是不恰当的,唯一正确的、有效的方式,就是诉诸自己。圣人之道,我的本性具足,所以,重要的是要得之于心,而不是诉诸向外追求道,即物穷理、泛观博览的方式。在这里,心和理的隔阂被打通了,理即在心中。这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龙场悟道的第二个重要结论就是知行合一,从心即是理。如何得到知行合一?王阳明就是在当时龙场这种非常痛苦的状态下领悟到的,如果王阳明当时不是用那种方式去做,就无法理解圣人之道,只有在知行合一的意义上才能突破生死。因此,龙场悟道事实上是王阳明对过去的告别。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所有一切都取决于内心的状态,而内心的状态,必然与个体的行为密切相关,所以阳明心学的规模在一定意义上已然确立。

在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很快被任命为江西庐陵县令,江西和王阳明由此开启了极为密切的关系,王阳明的功业几乎都在江西,即便对于其哲学思想的流传,江西也是最为重要的区域之一。王阳明在江西最具重大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江西定乱。江西宁王叛乱,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当时有王阳明在,整个宁王叛乱的过程其实是极为短暂的,从叛乱开始到被镇压,也就四十天左右,宁王跟王阳明真正交战的时间,也就十天左右。复杂的不是宁王叛乱本身,而是在王阳明平叛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莫名其妙的问题。“亲征”以及“献俘”的闹剧,让整个事情变了味,由此,王阳明提出了他的良知的观念。如果说龙场悟道标志着王阳明成了心学家的话,那么良知的提出则代表了王阳明标志性思想的诞生。阳明曾经称“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至此”(钱德洪《刻文录叙说》),由此可见,其对良知之说的重视。当然,良知本身并不是一种完成状态,需要在不断扩充的过程中达致一种完满的状态,也就是致良知。

通过以上对于王阳明生平中几个关键点的说明,我们可以看到阳明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更可以感受到其思想逐渐完善的过程,这也是王阳明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