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1 / 1)

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

1519—1534年

大理石

高度:194厘米

佛罗伦萨圣洛伦佐大教堂美第奇家族小教堂

虽然《夜》中的人物优美但粗壮得有些不合常理的身体弯曲成不可能的姿态,却仍然保持着完美恬静的气质。人物的状态介于睡眠和清醒之间,比大理石更像肉体,比纯粹的凡人多几分神圣。这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被同时代的诗人颂扬,诗歌将她描述为“以如此优雅的姿态入睡”,而米开朗琪罗用他自己的诗句作出回应:“睡眠于我,极其珍贵……不要吵醒我——应如祈祷般轻声低语。”在雕刻《夜》和美第奇家族小教堂墓群的其他三个寓言作品之前,米开朗琪罗制作了若干全尺寸模型,他先用木头和线绳作出支架,再用黏土、粗麻、羊毛和绳子混合在一起贴在上面。

制作全尺寸模型在当时是很不寻常的,但艺术家这样做有充分的理由。人像被放置在弯曲的石棺盖上时(黏土模型的重量与大理石模型重量差不多),绝不能出现对重量和平衡的错误估计,另外,他还需要评估作品的审美效果。

为了雕刻大理石人像,他将形状不规则的石料放在沉重的搁架上,这样便于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首先,他从一点开始,对原材料进行粗加工和快速雕刻。接下来,他改用平头凿和多齿爪凿,人像大部分使用的是这两种工具。抛光是极为繁重的工作,需要使用一系列越来越细小的金属锉刀,以及浮石(一种轻质火山岩)、砂砾并做大量苦力活。奇迹般的效果体现在人物皮肤泛出的光泽中,令我们联想起月亮神秘的光芒。她的身边还有象征夜晚、睡眠和死亡的其他细节——一顶月冠、一大束罂粟花、一只猫头鹰、一个面具。她的脸隐藏在阴影中,脸部的抛光程度高于大腿,但低于头发,而许多其他部位的表面则根本没有抛光。

尽管拥有鉴定石料质量的传奇能力,并且无论教皇是否允许更换他认为是劣质的石材,米开朗琪罗都不可能将每一个意外发现有缺陷或有难看纹理的石料全部放弃。制作《夜》的大理石有一种乳白色的光泽,几乎是完美无瑕,但艺术家还是在人物左肩下方看到了杂质。去除瑕疵时,他发现大理石不够雕刻左手和前臂而将人物扭曲,并加上一个显眼的面具有助于掩盖这个缺陷。

小教堂的光从高处洒下,使坟墓总是处于暗示着死者的阴暗中。白天,阳光从教堂的某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雕塑也似乎依次苏醒,再依次变回石头。在这个纪念基督复活的神圣空间里,在这几个短暂的时刻中,光可以使死者重新获得片刻生命。白天之末,日光渐淡,小教堂也恢复到阴郁和沉默的静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