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洲印第安长老说:“在我心中有两条狼:一条是爱之狼,另一条是恨之狼。决定一切的是我每天喂哪只狼。”
我既能从印第安长老的话中体验到谦恭,也能感受到希望。毫无疑问,爱之狼更受欢迎,但恨之狼同样隐藏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它时而在遥远的战场上怒吼,时而又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咆哮,它以我们的怒火和对抗为生,有时候甚至会伤害我们所爱的人。这同时也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用我们的日常行为鼓励和加强我们的移情能力(下面我们会详细讲述)以及对他人的同情心和爱心,同时抑制和减少我们的恶意、轻蔑和对他人的冒犯。
这两条狼究竟是什么?它们是怎么来的?我们怎么做才能让爱之狼吃饱,而让恨之狼挨饿呢?
尽管恨之狼可能更引人注目,但实际上爱之狼的威力更巨大。它通过艰苦卓绝的自然选择进化得威力无比,根植于你的本性深处。在漫漫的进化征途中,原始海洋深处的海绵体进化成了我们人类。在这个过程中,同自身种族的其他成员保持良好关系是我们祖先能够幸存下来的重要原因。很多人都认为,在过去1.5亿年的动物进化过程中,社交能力带来的生存优势是驱动大脑进化的最关键因素。
这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上在过去几百万年里,它们一直在我们祖先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角色,这种情形也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在距今1万年左右,我们的祖先才掌握农业种植技术,在此之前他们一直是靠着捕猎为生的。通常情况下,捕猎的团队规模都不会超过150人。团队成员完全靠捕猎所获为生,他们一起搜寻食物,躲避掠食性动物,和其他捕猎团队争夺不多的生存资源。在这荒蛮的自然环境里,能够和其他成员相互协作的个体往往活得更长久,而且能繁育更多的后代。
这种繁衍后代上的优势,从一代人来看也许很微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代的优势积累下来就非常可观了。从工具被发明出来开始,经10万代繁衍后,维护社会关系和倾向于相互协作的基因就被固化在了人类总体的基因池里。如今我们可以在人性里发现很多体现这种基因的特征,比如利他行为、慷慨行为、公平观念、语言艺术、宽恕行为以及道德和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