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孩子们的活教材。细细分析这一观点,其实不难理解。大自然向孩子们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内容,为他们探索世界、认识世界提供了最好的、纯天然的素材,它既是孩子快乐成长的乐园,也免费为父母贡献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在孩子融入自然的过程中,要抓住机会教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简单的了解和记录。
我出生在河北农村,时不时就到地里嬉戏玩耍,还经常跟一起玩的小伙伴建了个“秘密花园”。有一阵子,我们不论高兴还是难过,都会躲进这个秘密花园。为人妻、为人母之后,我们搬到熙熙攘攘的城市生活,偶尔我还会怀念起那段时光,以及那个承载着我的欢乐和泪水的秘密花园。在我看来,那既是生命中的一种挂怀,也是当时的一种精神寄托。
随着女儿慢慢长大、懂事,情感世界也逐渐丰富,我会有意让她多融入大自然:春风和煦的日子,我带她去公园、湖边,看嫩绿的垂柳、黄的迎春花、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听小鸟在枝头歌唱;暑假里,我带她去内蒙古或坝上草原,或者是去有山有水的地方,跟她一起捉蚂蚱、挖知了,雨后从水塘里捞几条小蝌蚪回来养,看它们是怎么一天天变化,长腿去尾成为小青蛙的;秋高气爽时,我带她去离家不远的农村,看苹果、桃等挂满枝头,看辽阔的田野里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或者拾几片枫叶夹在书里做书签,或者干脆用树叶拼贴一幅秋景图;白雪皑皑的冬天,我跟丈夫带她到雪地里堆雪人、滚雪球,拉着她滑雪……
有句诗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也就是说,大自然四季更迭,不管哪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色,都能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只要父母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让孩子真正地置身其中、亲身体验、充分感知,就能获取探索大自然秘密的钥匙。
方法一:鼓励孩子,不断地探索
七七是个漂亮的小姑娘,她平时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就是《小猪佩奇》,尤其是看到佩奇和弟弟乔治或者其他小伙伴在泥坑里跳来跳去时,她总表现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看到七七的模样,妈妈知道她也想体验那种在泥坑里跳来跳去的感觉。
没过几天,天气阴沉,下起了淅沥的小雨。傍晚时分,雨停了,妈妈对七七说:“宝贝,我带你出去玩儿,我们找个小水坑,你可以像小猪佩奇一样在里边跳来跳去,怎么样?”七七听了,不住地点头,眼睛里也充满了期待。
刚要出门,七七停住了,对妈妈说:“妈妈,佩奇和乔治在泥坑里跳来跳去的时候,它们的妈妈说过,要换鞋的。”妈妈笑了笑,指了指门口的鞋架。七七顺着妈妈手指的方向,看见一双粉色的小雨鞋,于是她急匆匆地换好,然后连蹦带跳地跑在妈妈前面,下了楼。
她们在小区广场的水泥地面找到一个因为凹陷而堆积成的小水坑,七七径直冲了过去,学着小猪佩奇的样子蹦跳,看着四处飞溅的水花,她乐得哈哈大笑。看到七七如此开心,妈妈为此感到高兴。
在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中,孩子可能会把自己弄得浑身脏兮兮、湿漉漉,或者是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时,请父母保持镇定,不要轻易责怪他们,因为只有一一经历过,他们才会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什么才是自己最珍贵的、最需要的。一旦目标明确,再加上父母的有效引导,他们就能在正确的人生路上越走越远。
方法二:带孩子走进大自然
有些心急的父母早在孩子四五岁时就开始教他们认字、识数、练琴、学画画……希望他们不被同龄孩子甩在身后。但他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孩子爱玩的天性。限制越多,越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抗情绪,最后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以下是一个妈妈的育儿回忆,她的经历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给孩子报补习班,而是经常带他出去玩儿。平时周末,我们带他去离家不远的公园、动物园,寒暑假的时候会带他到远点的地方,比如暑假带他去北戴河、青岛看海;冬天带他去哈尔滨看冰雕,或者去云南大理、丽江。这些活动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每次游玩回来,他就在笔记本上记录一路上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的真实感受。
跟班里其他孩子相比,我儿子的课外知识明显多很多,这使得他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充满自信。
后来,接触的自然美景多了,儿子便喜欢上了绘画。学校的美术老师多次向我反映,说我儿子的注意力和观察力都非常棒。我知道,这跟他融入大自然的亲身体验有很大关系。虽然我们没有给孩子报补习班,但他的学习成绩从来没有让我们担心过。
中国式父母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攀比心重,生怕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或者听到任何人评论自己的孩子笨、学习不好等。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维护自己的虚荣心,他们常常不顾孩子的感受,让他们学这个、会那个。
这位妈妈的育儿经历证明,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让他们多接受自然的熏陶,能教他们掌握新知识、建立自信,同时提高适应能力、增强专注力与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