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花季女孩在自己的日记中写过这样的话:
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总觉得生活没意思。每天的生活都是千篇一律的:吃饭、睡觉、学习,再吃饭、再睡觉、再学习……面对枯燥乏味的生活,我感觉不到一点开心,不论做什么,我都提不起精神,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难道只有我的生活如此,而且一直这样下去吗?
十几岁的年龄正是孩子们青春蓬勃、活力四射的阶段,同时也是他们对任何事物感到新鲜、好奇,并具有探索精神的时期。但是,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很多孩子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而对自己的生活感到麻木和淡漠,还不时地对生活发出抱怨和无聊的感叹。
为什么他们会认为生活没有意思呢?心理学家分析指出:有些孩子之所以觉得生活没有什么乐趣,是因为他们的感知出了问题。当对生活抱有满意及感恩的态度时,才会忽略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体会与享受生活中美好、积极、向上的一面。
晚饭后,贝贝跑过来告诉妈妈:“现在的人坏心眼可真多,唉,我都不想说他们什么。”
听到这话,妈妈吓了一跳:女儿才上初中一年级,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于是她问贝贝:“怎么回事?你怎么突然说起这个呢?是不是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了?”
“我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说一个大学生扶起摔倒的老人,结果被讹了,硬说是大学生把他碰倒的……那个老人怎么能这么说呢?真是没良心,人家帮了他还没落好。怪不得大家都说现在坏人多呢。”女儿愤愤地说。
妈妈放下筷子,语重心长地说:“坏人多?难道你不认为那个助人为乐的大学生是好人吗?”
“这……”贝贝无言以对。
妈妈接着说:“看事情不能只看一面,你有没有留意新闻的后续报道?我记得有很多目击者都出来替那个大学生澄清,最后还了他清白。所以说,这个社会,还是好人比坏人多。”
尽管现实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公平或不善意的现象,但是也存在很多真善美。孩子在最初接触社会时,难免会遇到、看到、听到一些丑恶的事,如果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就会冲击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时,父母要最大限度地让孩子透过这些阴霾看到光明、向善的一面,让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如此,孩子才会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以积极的态度融入社会中去。
方法一:成长不易,教孩子珍爱生命
告诉孩子他们是怎么来的,当他们对自己的成长过程有所了解,自然会对生命有所敬畏,从而珍爱自己的生命及他人的生命。对于略懂事的孩子来说,他们还能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付出与包容,由此产生感恩的心。
有一次,郭晨整理文件的时候,翻出了儿子的出生证,然后他把儿子叫过来看。
当儿子看到出生证上的小脚印时,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然后问爸爸:“爸爸,这是我的脚印吗?怎么这么小啊。我现在的脚可比这个大多了。”
郭晨想了想,随后打开电脑,找出儿子刚出生不久拍的照片,然后给儿子说起了他刚刚出生时的情景,以及慢慢长大之后,他又是如何调皮捣蛋的。兴致来了,他还让儿子站起来,量量儿子现在的身高,称称现在的体重。
一番回忆之后,儿子认识到自己已经从原来的小不点长成了大孩子,从咿呀学语到现在独立思考,这一切的变化显得是那么神奇。最后,儿子对郭晨说:“爸爸,谢谢你跟妈妈含辛茹苦把我养大,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
看到自己小时候住过的屋子、用过的东西、玩过的玩具,不少孩子心中自然生发出一种自己在父母的关爱下幸福成长的场景。当然,也可以茶余饭后找出之前的相册,和孩子一起翻看。在翻看的过程中,体会从小到大的改变,认识到成长的不易。这样的认知一旦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就会成为他们珍爱生命、珍惜美好生活的原动力。
方法二:引导孩子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
我记得有一次看央视的《百家讲坛》节目,那期的做客嘉宾是一位心理学教授。在讲到中国大学生在哈佛自杀的原因时,这位教授表示,这些学生之所以产生自杀的念头,是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极其单调、枯燥乏味,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从不接触其他方面的东西。
看完那期节目,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当下的中小学生。随着年龄和学业压力的增加,他们的生活难道不是也在逐渐丧失最初的色彩吗?学龄前,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摆弄玩具;上了幼儿园,在老师的引导下,跟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唱儿歌、学些简单的知识;上了小学,开始以学知识、应付考试为主,课外活动时间明显减少;上了中学,一天中90%的时间在学习,每天除了作业就是作业,除了试卷就是试卷,甚至音、体、美等副科被主科占用……
说句心里话,每当看到孩子们埋头于作业堆时,我都十分心疼,担心他们有一天会觉得无聊,会因为压力太大而产生叛逆或更糟糕的心理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每次女儿学习、写完作业过后,我都会陪她聊聊天、玩会儿游戏、逛逛街,或者出门溜达溜达。因为即便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在长时间工作之后都会产生厌烦的情绪,更何况是长时间紧张学习的孩子们呢,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帮助孩子调节生活,让他们感受生活的多彩。父母对待生命、生活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成为他们人生的“教材”。
生活的美好总能激起孩子对生活的热爱、体会生命的伟大,并由此变得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用心发掘并努力改变,做孩子生活中的润滑剂,引导他们发现生活的美,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