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文字:
文字1:
今天升职了,我特别高兴,想将这份快乐和4岁的女儿一起分享:“然然,爸爸厉害吧,要是你将来也像爸爸一样,我和妈妈就满足了。”没想到,小家伙根本不以为然:“我以后肯定比你厉害。”我笑到一半,却发现女儿的嘴巴噘得高高的,特别不开心。
文字2:
女儿今天帮我洗碗了,我特别开心,于是递给她一个苹果,说:“来,这是妈妈奖励你的。”但是我发现,女儿的眼神里似乎有些期待。但我不知道的是,她需要的不是苹果,而是一句鼓励的话。
……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都觉得自己搞不懂孩子,在自己特别快乐时,经常会因为一句话或一件小事“得罪”了孩子,让小家伙变得不开心。或者明明是想让小家伙开心点,却弄巧成拙,让孩子哭了起来。
开心话可以消除孩子心里的不痛快,一家人分享快乐更可以增加家庭的凝聚力。但是,让开心话既有趣又意味深长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就在于父母与孩子沟通时忽视了“道理”。
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跟孩子讲道理时,要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表彰和勉励,之后再指出孩子的错误之处。一味地数落孩子、指责孩子,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其次,所讲的原理要“公道”。和孩子讲道理时,要通情达理,不能信口胡说。
最后,要给孩子辩论的机会。给孩子讲道理时,有些孩子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护,大人应当给予孩子辩论的机会。辩论不是蛮横无理,而是要让孩子将事情解释清楚、明确。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去思考父母讲的道理,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方法一:用幽默的方式给孩子讲道理
一次吃饭时,我们每个人面前都放着一杯饮料,女儿在餐桌前手舞足蹈,一不小心把杯子碰倒,饮料洒了出来,幸亏我眼疾手快接住了杯子,它才没掉在地上。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通常会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孩子闯祸,给自己添麻烦,让自己很没面子,脾气一上来,顿时会训斥孩子:“你老实待会儿不行啊!都洒了,你就别喝了!”孩子听了之后,可能会大哭起来。
另外一种是理解孩子的行为,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是故意打翻的,就会宽容地说:“没事没事,再倒一杯。”
事情发生后,我很镇定,对女儿说:“宝贝,你没饮料了,现在没喝的了。”
女儿撇撇嘴,说:“啊……”
“现在你得把桌子和地板收拾干净。”
女儿听完,拿抹布擦桌子,又去卫生间拿拖把清理地板。她看着别人杯子里的饮料,露出特别羡慕的眼神。收拾妥当之后,她央求我:“妈妈,能再给我倒一杯饮料吗?”
我看着她,说:“嗯,可以,不过这次你要小心一点。告诉我,怎样才能不把杯子打翻?”
“不能再像这样了。”女儿想了想,挥舞了一下手臂,然后继续说,“也不能把杯子放在桌子边上,放在这里比较好。”说着,她把我的杯子往里推了推。
我窃喜:大功告成。第一,女儿已经尝到打翻杯子的后果——没有饮料喝;第二,她也明白了,要自己承担责任——打扫卫生;第三,如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吃饭时不能手舞足蹈,杯子不能放在桌子边上。
方法二:遇到问题,要轻松地和孩子谈
讲道理,是许多家长喜欢的教育方式,可事实是,越讲道理,孩子就越不听话。与孩子沟通时,许多大人都喜欢不停地讲道理,但是如何讲才有效果?
有一次,我在家里看书,看着看着觉得太困,就睡着了,眼镜都没来得及摘。醒来之后,女儿问我:“为什么睡觉时还戴眼镜?”我灵机一动,说:“妈妈做梦也在看书,不戴眼镜看不清楚字呀。”
有段时间,女儿迷上了化妆,不是描个眉毛,就是涂个口红。只不过,她不敢带着妆容去学校,总是悄悄地在家里进行。一天,女儿又在镜子前打底、扑粉、描眉、画眼线……她一边折腾,一边欣赏,心里那个美呀。
看到女儿臭美的样子,我笑道:“我家宝贝真的是长大了,学会化妆了,
真棒啊!”女儿听到这些,扭过头来,问道:“妈妈,你看我化得怎么样?”
我不看不要紧,一看就笑出了声音来:“这也是化妆啊,要是再涂上口红,你就变成怪兽了。”听我这么说,女儿有点泄气地说:“真有你说的那么难看吗?”
我说:“如果不信,我给你照张相片,你和别人的化妆效果对比一下。”
为了增强效果,女儿还特意摆出了几个姿势。但是当她看到照片时,就决定不再化妆了:“真难看。”
我立刻表示:“我也这样认为,女孩子的漂亮不仅是外表,更多的是心灵美,我希望我女儿是内外兼修的,不仅外表美,更要给内心化化妆,做一个心灵美的好孩子。”
从那以后,女儿就再也不化妆了。
任何孩子都渴望家长可以幽默一些,特别是在讲道理时。家长一定要摒弃那种急于盼孩子成龙、成凤的浮躁,用一种轻松的、幽默的方式从容地处理孩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