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钱是万能的。但是,金钱却不是幸福、成功的唯一途径。没有金钱,依然可以获得幸福;没有金钱,依然可以做出一番大事业。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将金钱看得太重,不要将钱作为自己不成功的借口。
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一般都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习惯性让我们长时间使用一种思想去观察和解决问题,也就为自己戴上了枷锁,一旦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就会阻碍前进的步伐。其实,成功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反过来重新想一想。
今天,钱被赋予了几乎万能的地位,很多人之所以会不断地努力,仅仅是为了挣到足够的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有钱了,就去旅游;有钱了,就去创业;有钱了,就买房子结婚……把钱变成达成梦想的唯一通道,眼里也就只有挣钱了。
很多人宁愿委屈自己,也不去想其他方法。说是没钱,其实是没有下定决心去做某件事,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如此,别人做到了,自己就会愤愤地想:他那么有钱,当然能做到!拥有“没钱,我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气魄,觉得不可能的事也会变成可能。
海德·玛丽是个奇怪的人。她既没有住房,也没有医疗保险和汽车,别说是账户,她甚至连一个钱包都没有,她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失业者吗?不!在德国,即使是失业者,每个月也会收到300多欧元的社会救济金,再加上,国家提供的住房和医疗保险。更何况海德·玛丽曾经是享有政府官员待遇的小学老师,同时还当过心理医生……可是,她却什么也没有。海德·玛丽之所以会一无所有,并不是因为她失去了工作能力,或拿不到国家提供的福利金,而是她打算过一种没钱的生活,整整10年。在全德国都在讨论社会救济金过低、是否已经出现贫穷阶层的时候,“身无分文”的海德·玛丽却认为自己很富有。
1942年,东普鲁士的一个咖啡厂厂长迎来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女孩长着一头金发,起名为海德·玛丽。
海德·玛丽在保姆和两个哥哥的陪伴下愉快地成长,两岁时二战的战火烧到了她的家乡。厂长应征入伍,上了战场。为了求生,妈妈带着几个孩子踏上了逃亡之路。当一家人逃到了艾克福尔德市时,衣服破烂,一无所有。
海德·玛丽经历了从富有跌入贫穷的人生波浪,可是她没有停止学习,毕业后当了老师。在德国,老师可是一份终生职业,可以让她的生活衣食无忧。工作了15年后,海德·玛丽竟主动放弃了这份工作,改行做了心理医生。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的一生。
一天,海德·玛丽在广播中听到,一家公司突然倒闭,当地人都失业了。为了自助,人们组成了服务互换圈,也就是“你帮我修车,我帮你做饭、打扫卫生”。受到这条新闻的启发,海德·玛丽也建立起一个服务互换圈,每天的工作就是:收集地址、将各圈友能提供的服务记录下来。
4年后,海德·玛丽离开互换圈,打算过真正没有钱的生活。她退掉租住的房子,把用不着的东西都送给别人,只留了一些衣物存放在朋友家。之后,她建立了一个纯私人服务互换圈,其运作模式是:为别人辅导俄语课,可以换取一个手机卡;为超市打扫卫生,可以换取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帮眼镜店的老板照看宠物狗,可以换一副眼镜;有人出门度假时,帮他们看家,可以住在对方家里,解决住宿问题……她却始终都坚持一个原则:绝不接受金钱。
开始的时候,互换圈的范围只局限在当地,但很快就发展到整个德国。海德·玛丽的故事,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一家出版社为她出了自传——《福从天降的试验》。这本书的出版,让海德·玛丽一夜成名。西班牙、荷兰、韩国和日本等出版商纷纷出版她的作品,荣誉和金钱从天而降,海德·玛丽成了电视座谈节目的座上宾,频繁地到各地演讲。可是,她依然不接受其他的金钱报酬,仅收下了出版社的稿费。
人们常说:钱是万能的,但是千万不要让没钱局限了你的人生。没有钱,只要具备富人思维、懂得创新,依然可以创出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