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从老家回来的路上遇到朋友阿杰,彼此问候春节快乐之后,他对我说:“越来越感觉过年没有年味儿了,平时盼过年,可真到了春节却感觉没意思。”
一问才知道,阿杰的儿子今年两岁多,阿杰爱人担心儿子小,来回奔波辛苦,他们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回父母家过年,一家三口留在自己的小家过年。整个年就是守在家看电视,偶尔想带孩子去公园玩,可一想到,到处都是人,也就却步了。所以,觉得过年缺少了年味儿,过年没意思。
其实,我在女儿出生那几年也有这样的想法,觉得孩子年纪小,体质弱,来回坐车辛苦不说,还容易水土不服,于是就没回老家过年,而是守在我们的小家里。但是,自从在孩子三岁那年带她回家过年之后,不仅女儿每到年关就念叨着要回爷爷家过年,我也盼着回老家过年了。
我第一次带女儿回老家过年,是孩子三岁那年的腊月二十九,因为车票实在是太难买了,排了好几天队,才买到了最后一天的票。当时觉得买票挺辛苦的,还为自己感动了一把,可回家后,知道父亲为我所做的事,就后悔那些年没回来了。邻居说,父亲知道我要带孩子回来过年高兴坏了,连着好几天出去买年货,大包小袋地往家拎,还逢人就说这个事。因为我们家是女孩,又特意让邻居的儿媳妇带着他买了几个女孩喜欢的玩具。临过年那几天,更是每天都往车站跑,人家告诉他还得几天回来呢,他却说想早一点见到我们。
父亲如此思念我们,我们却这么晚才回家,真有点对不住父亲了。其实,也有点对不住女儿,三岁了还没见过几回爷爷。每次在公园看到爷爷带着小朋友走,女儿都会眼巴巴地盯着我问,她爷爷怎么不带着自己玩,什么时候能看到爷爷。
我因为害怕舟车劳顿,竟然疏忽了祖孙情。而且,在乡下和长辈一起过年,对于孩子来说,才算得上真正意义的过年。
还好,我醒悟得早,及时补上了。大年三十那天中午,父亲做了一大桌我喜欢吃的菜,吃饭的时候,不善饮酒的父亲,非要陪我喝两杯,还给妻子和女儿倒了饮料,说好不容易过个团圆年,一定要举杯庆贺下。父亲那天很开心,女儿也很兴奋,吃完饭就跑出去和小朋友玩去了,直到我贴春联才回来。她很好奇,一直问我在干什么。我告诉她,这是春联,过年的时候都要贴,代表辞旧迎新的意思。
我还告诉她,这个对联是爷爷写的,让她看看对联上面写了什么字。
她瞅了半天只认得“天”和“人”字。我告诉她,爷爷写的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是“四季平安”。
然后,我又告诉涵予这幅春联的意思。至于为什么要贴对联,讲太深怕孩子记不住,就简化了细节,告诉孩子: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它每到除夕这天,都会跑到人间作怪,破坏人们的房屋,吃掉猪牛羊,甚至还吃人。后来有个神仙告诉人们,这个怪兽害怕红色的东西,于是人们贴了红色的对联,还在家里升起一盆火,怪兽就不敢来了。后来这个习俗就一直传了下来。
女儿听得聚精会神,两只小眼睛连眨都不眨一下。听完故事,望着我说:“爸爸,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呢?我也想和你一样,知道好多好多的故事。”
那一刻,我感到很欣慰,谁说孩子小不懂呢?他们小小的脑袋里,需要填充许多许多的未知事物。
那一个年我们过得分外尽兴,从那以后,每年快过年的时候,女儿都吵着回爷爷家过,说在城里过年没意思,爷爷家的年才更像过年。而一进腊月,我就要忙着抢车票,以便早一点带孩子回去。
这次听到阿杰的慨叹,又想到在老家过年的事情,我对阿杰说:“要想感受到年味儿,还是带孩子回父母家过年吧。既安慰了父母盼团圆之心,又让孩子感受到传统年俗文化,一举两得,多好。”
阿杰听了我的话,觉得有点道理,说到了年底会好好和爱人商量。
一个周末,阿杰带着儿子来我家串门。两个小孩子一起玩,不一会儿,阿杰的儿子就嚷嚷起来。我们一问才知道,我女儿给阿杰的儿子说她吃过包硬币的饺子,阿杰的儿子一听就闹着也要吃。女儿说只有在爷爷家才能吃到那样的饺子。阿杰的儿子就吵着也要去爷爷家。
原来女儿还记着大年三十那顿年夜饭。每年过年,我们晚上的年夜饭都会吃饺子,那年过年,吃第一个饺子,我就咬到了一枚硬币。我大笑着说:“哎呀,我运气真好,竟然吃到了硬币。”父亲也笑着说:“希望你明年一年都有好运气哟。”女儿惊异地看着我从饺子里夹出一枚硬币,说:“爸爸,为什么我没有,我也要好运气。”
父亲连忙哄着她说:“我孙女一定也有好运气的,不信,你也赶紧吃一个饺子看看。”涵予果然在吃第二个饺子的时候,吃到了硬币,她开心地吃了小半碗饺子。
我没想到,仅仅带孩子回老家过几次年,家乡过年的情景,就像仪式一样深深地刻在了孩子心里。带孩子回老家过年,让孩子体会年味,不就是一种仪式感吗?年代表着幸福,团圆,和和美美,带孩子回老家过春节,不就是把这些幸福的瞬间,幸福的定义深深刻进他们的心里吗?
看女儿对在老家过年的描述,和他儿子对回爷爷家过年的向往,春节的时候,阿杰果然带儿子回父母家过年了,年后回来,他家儿子就迫不及待跑来和我女儿显摆。两个小家伙在一起说过年习俗,竟比我们知道的还多。
听着两个小孩子在那说过年的事情,我忽然想到等我们老了,我们的孩子是否也像现在的我们一样,我们会不会像自己的父母那样,天天期盼着孩子们回家过年?
其实,母亲走后,我就很少回家过年。记忆中,父亲已经很久没有笑过了。那年除夕,吃过饺子,父亲又在茶几上摆满果盘,看看墙上的钟说:“快八点了,你们快来坐下,看春晚。”
看春晚可是一个固定的节目,母亲在时,每年都会准时看春晚。所以,等爱人收拾好碗筷出来,我忙招呼她和孩子一起陪着父亲坐下来看春晚。也许是父亲脸上的仪式感影响到了女儿,小涵予很听话地坐在爷爷旁边。
往常,我总喜欢刷手机,但是只要三十晚上看春晚的时候,我就会放下手机,陪着父母看春晚。大学时期,有一年看春晚时我玩手机,父亲冲我发脾气:“一年到头一个手机都丢不下。”母亲也对我说:“你们年轻人天天玩手机,什么时候能像陪手机那样陪陪父母?”
平时,我们都忙学习忙工作,连回家陪父母吃顿饭都很少。难得春节回家陪父母过年,也放不下手机。从那时起,每到除夕晚上看春晚,我就放下手机,安心陪着他们。
大年初一早上起来,我就喊女儿去给父亲拜年。我拿了一个沙发垫子,放在客厅地板上,让女儿给父亲磕头。女儿说:“爸爸,你为什么不给爷爷磕头拜年。”一语惊醒梦中人,我跪在垫子上,给父亲磕了头:“爸爸,儿子给您拜年。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抬头那一瞬间,看见父亲眼眶湿润了。我忽然想起,自己已经好多年没有给父亲磕过头了。
女儿学着我的样子,跪在地上给父亲磕了头说:“祝爷爷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父亲连忙掏出三个红包,笑着对我们说:“好好,也祝你们新年快乐。”
临离开家的时候,父亲对她说:“宝贝,什么时候再来看爷爷?”女儿说:“爷爷,以后过年我都来陪您。”
从那年开始,女儿经常问我:“爸爸,什么时候过年啊?怎么还不过年呢?”开始我以为她不过是因为过年能穿新衣服,拿压岁钱。后来才知道,女儿是想念爷爷,想念在爷爷家里过年的感觉。
当我们抱怨年味儿越来越淡的时候,其实,是我们没有把传统文化都表现出来,也许是嫌麻烦,也许是看淡了传统文化。但是,只有回到父母的家,才能看到文化的传承。那些过年的习俗仪式,一样都不能少的表现出来,才是真正的过年。
现在,女儿已经学会唱过年的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要想让孩子了解过年的仪式感,真的要带孩子回老家感受过年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