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和地方的府衙也都有堂食福利。区别在于,中央府衙占地面积小,无法开辟空间做食堂,只能在办事的公堂吃饭,大家顺便聊聊工作,交流一下感情。地方府衙规模宏大,通常会建自己的小食堂。只说吃饭这点事儿,地方官员确实比中央干部幸福。
您可能很好奇,官府建造食堂,提供盒饭,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难道也走政府财政预算吗?只能说,皇帝们比猴子还要精,他们知道公款吃喝就是个无底洞,就算富可敌国,也经不起官僚集团的挥霍。
《判曹食堂壁记》记载:“遂命其余官司,洎诸郡邑,咸因材赋,而兴利事。取其奇羡之积,以具庖厨,谓为本钱,杂有遗法。”意思就是,财政部门会拨付启动资金作为食料本钱。如果是中央机构,负责发钱的是尚书省户部。比如,中书省、门下省、集贤院的本钱是一千贯,尚书省六部、鸿胪寺、国子监、秘书省是数百贯。如果是地方,就由州府发钱。
各衙门拿着这些钱去贷款收息,或者经营产业,把盈余的钱充作伙食费。是吃山珍海味,还是吃萝卜酱菜,就看各衙门赚钱的能力。如果每年有多余的伙食费,财政部门不会没收,全凭各衙门自己处理。
朝廷不遗余力地推行公共食堂,自然有其道理。
其一,除了日常俸禄,公共食堂算是额外的福利,对薪酬不高、生活压力较大的基层官员而言,这绝对是提高他们忠诚度的法宝。
其二,对官僚集团来说,饭局永远是联络感情、交流信息的最好渠道。官员变成了熟人,跨部门办事的效率会大大增加,对朝廷统治也是有好处的。
朝廷的想法是好的,可现实却很骨感。
您想想,放贷收息、经营产业属于商业行为,需要灵敏的商业头脑,官员的脑子够用吗?显然大部分不够用。而且,这个生意经营得好,无非是帮助大家改善伙食,但毕竟不是升官的考核指标,谁愿意卖力?再者说,朝廷没有制定纪律,这笔钱放出去,怎么监督它的投资,怎么回收,都是问题。因此,血本无归是常见的事儿。
没有饭吃,各衙门只能找上级领导补助。元和二年,集贤院大学士武元衡找皇帝要了一千贯,充作伙食费;太和元年,殿中省尚食局找皇帝要了两千贯……说来说去,皇帝才是最终埋单的人。